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体育生转战“田”蜜事业 带领村民蹚出共富新路径
2025年10月31日 14: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1日电 (范锐)金秋时节,细雨如丝,在川西平原广袤的田野间,一幅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体育生、江油市明利家庭农场负责人郑明利正手持图像传感器,利用无人机仔细观察自家田地收割情况。

  这个从“田径场”转战“田坝头”的新农人,以体育生不服输、肯钻研的韧劲,将零散破碎的“小农地”打造为占地1300亩、年产量突破3000吨、创收近1000万元的四川省省级示范农场,带领江油市武都镇阳亭坝村的乡亲们蹚出了一条“绿色耕种、科技赋能”的共富路。

广袤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江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健身房教练到乡土新农人

  很难想象,现在业务娴熟、忙碌穿梭于阳亭坝村田埂上的郑明利,其实是一名科班出身的“体育生”,大学毕业后还在成都一家健身房从事教练工作。

  “从来没想过,我一个学体育的会回来当农民,会回来种地。但我一直想有一个自己的后花园,能够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更能带着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郑明利回忆道。2014年,随着江油市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她随爱人杨维明辞掉了收入颇丰的教练工作,一起回到江油,开始管理家里的70亩香葱种植产业。

  创业初期,郑明利一头扎进田间埋头苦干,但香葱较低的市场需求及频发的病虫害带来的只有微薄的效益,甚至还得靠家里的养殖收入来补贴种植带来的亏损。

  香葱不合适,那该种什么?郑明利也犯了难。一次偶然,她发现阳亭坝村“四周高山,中间两条河流,平坝有几千亩,还都是砂壤土地”,极适合种植土豆。同时,她还敏锐地捕捉到每年土豆自3月从云南最先上市,然后是成都、陕西。而在成都与陕西上市之间,恰好存在1个月的空档期,存在相当的市场空间及需求。

  于是,在2015年1月,农场试种了20亩土豆,结果让人欣喜,种出的土豆形态饱满圆润、口感沙糯绵密,郑明利迅速流转整合了500亩田地开始规模化种植,当年亩产就高达8000斤,由此迅速打开了成都、雅安等地的市场,开启了明利农场的快速发展之路。

村民采收土豆。 江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田间“老把式”到科技新农人

  “从70亩到1300余亩,田地面积越来越大、市场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一锄一锄挥、一苗一苗插的‘老把式’模式,成本实在太高了。”郑明利意识到,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供需市场,必须快速拥抱科技,走上规模化、智慧化的种植发展道路。

  自此,从江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再到绵阳、德阳、成都、北京等地的农场、单位、农业公司等,都能看到郑明利学习的身影。同时,她积极对接由绵阳市农科院、西科大等单位25名涉农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与农场、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创新探索出一条“稻-菜-稻”“稻-薯-稻”的绿色循环模式,自此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多种经济作物,一年四季轮番在明利农场的田地中生根、产出,农场也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科技示范农场”“全国巾帼文明岗单位”。

  “站在路边双脚不沾泥水,一天就能喷洒三五百亩稻田,现在当农民还真得有文化、懂科技。”村民黄明全看到郑明利娴熟地操作无人机植保,羡慕之余直夸赞。

  为了提升农场耕植效率,2018年,郑明利积极参加农业植保机操作培训、维修,并取得证书,农场也引进了第一台植保无人机,植保效率大幅提升。尝到科技赋能的甜头,郑明利加紧采购旋耕机、直播机、插秧机等农技设备,农场的机械化率已超过80%。现在的阳亭坝村,无人机飞上蓝天播撒农药已成为常态,“天上飞”早已取代“肩上背”,机械化、大耕种生产模式逐渐承托起村民们的“新农人”梦想。

  从产业带头人到共富兴农人

  农场生意越做越大,郑明利也逐渐思考如何让田地里的“金稻米、金土豆”鼓足村民们的钱袋子。

  针对年纪较大的村民,按照“凭技定岗+忙时召集”的思路,将大龄村民按照各自农技水平,划分为打药工、除害工、收割工等类别,在每年种植高峰期召集上岗,高峰期时300多位村民都成为明利家庭农场的“产业工人”。从育苗、管护到收割,大家各司其职,跟着郑明利下地干活,乡亲们不仅学会了新技能,口袋里也多了份稳定收入,带领当地村民年均增收超100万元。

  对于周边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有发展基础的种植户,郑明利采取“技术扶持+装备支撑”的带动方式,共享优质种源、共用机耕设备、共闯流通市场,培育绵阳地区马铃薯种植大户20户,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创收近1000万元,形成了以阳亭坝村为中心的水旱轮作重要粮经复合种植区域。

  “等这一片水稻全部收完了以后,农场会再引进一批科学智能的装备,然后再多学习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让大家的‘荷包’再鼓一些。”稻穗归仓的时节,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中,郑明利心里已然装好了新的规划。(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