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镜头下,一只毛色光亮的成年大熊猫缓步穿过箭竹林。它或许不知道,这片栖息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气温升高、降水格局改变、极端气候事 件频发。
岷山山脉深处,丛林岗零星熊猫社区保护地负责人李永政放下红外相机,检查刚刚捕获的影像资料。在他身后,一片缺苞箭竹林的新笋数量比去年减少了近三成。“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箭竹的生长周期越来越紊乱。”这位前半生保家卫国后半生坚守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16年的老巡护员说。
2025年4月至10月,一场名为“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示范”的行动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12个熊猫村展开。该项目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能力建设支持平台”二期计划资助,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执行。

协同调研:绘制熊猫村“生物—气候”关联图谱
2025年5月1日清晨,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由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熊猫少年志愿服务队组成的项目组一行,带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变化影响调查表》深入林区。
“每片竹林的长势,每个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都是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项目组成员指着树干上的抓痕说道。
这次调研涵盖了植被分布、珍稀物种栖息地、极端气候事 件痕迹等五大类数十项指标。从4月的崇州益善村、九寨沟勿角,到5月的大邑片区、洪雅片区,再到6月的平武关坝村、汶川片区,项目组的足迹遍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各个角落。
在平武县关坝村,巡护队员穿行于原始林间,葱郁的苔藓厚铺于地表与岩壁,高大的大果榉耸立林间,种类丰富的蕨类植物在湿润环境中蓬勃生长。“我们持续开展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此次合作进一步壮大了保护力量。”关坝村工作人员赵婷表示。
2025年国庆期间,项目组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完成了《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调研报告》的编撰。这份报告首次系统绘制了熊猫村“生物—气候”关联图谱,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深层影响。
10月24日至26日,熊猫村自然学校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与式调研。17位“熊猫村CEO”与6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修订完善这份报告,为熊猫村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法律赋能:为熊猫村生态保护筑起法治防线
“若在野外发现野生大熊猫该如何应对?”2025年5月21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副站长张勇向花水湾镇学校的师生们提问。
“应立即保持50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使用闪光灯干扰,同时向管护总站报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堂名为“‘法治课堂’进校园共护‘国宝’栖息地”的法律科普课,是熊猫村基于法律工具的生态保护能力建设的第一期课程。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洪雅县高庙镇中心小学校的操场上,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李永政以《生态保护相关法律解读与社区责任》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法律科普。
“有村民曾因非法捕猎毛冠鹿被追究责任,也有人因盗伐竹林面临处罚——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破坏生态不是‘小事’,而是触犯法律的‘大事’。”李永政结合洪雅当地案例娓娓道来。
2025年7月29日上午,熊猫村自然学校的场馆内气氛庄重,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进行。来自广东佛山的研学团成员——一群10至15岁的少年儿童,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被告人、辩护人等角色,围绕“王某元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展开模拟庭审。
“生态保护要从娃娃抓起,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沉浸式体验。”约未来项目人员王俊尧表示。
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熊猫村再次举办了生态模拟法庭活动。此次模拟法庭的剧本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聚焦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这一严肃话题。
活动结束后,熊猫村公益法律顾问、甘肃胜友律师事务所冯水琴律师对模拟庭审进行了专业点评。她与约未来的结缘,始于共青团中央2025年度全国新兴领域团员和青年骨干专题培训班。作为同桌的约未来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赵松生向她发出邀请,冯水琴欣然应允担任“熊猫村公益法律顾问”。
从5月到8月,项目在洪雅、彭州、平武、汶川等地开展了六期法律科普课,覆盖数千名师生、林农和社区居民,为生态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法治防线。

生态修复:从“碎片化”到“廊道连通”
在绵竹市熊猫谷,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24年9月,德阳市水利局批复了《2025年水利发展资金绵竹市熊猫谷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75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
“熊猫谷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绵竹市中西部,涉及5个行政村。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批复文件指出。
与此同时,一种名为“熊猫森林生态公益金”的创新机制在12个熊猫县推行。该公益金由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23年发起,通过爱德基金会公募支持,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平台等社会力量,按每亩100元标准发放生态补贴,专项用于林农购买巡护设备、实施生态修复。
2025年4月17日,九寨沟县中学校举行了熊猫森林生态公益金暨熊猫奖学金发放仪式。贺明福、雷平等10位林农获得了这份荣誉。
“通过‘熊猫森林生态公益金’,林农们积极参与巡护监测、生态修复,既保护了生态,也增加了收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九寨沟管理总站副站长杨琴表示。
类似的发放仪式相继在大邑、洪雅、彭州、汶川等地举行。在彭州市龙门山学校,牟邦洪、何建等10户林农代表获得了总计1万元的生态保护补贴。
在平武县,一场名为“站地合一”的改革正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白马藏族乡试点。针对王朗片区与属地乡镇区划界限明显、权责交叉不清等问题,平武县依托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王朗管护站”,成立由白马藏族乡党委书记兼任王朗—白马管护片区综合党委书记的党组织,整合各类人员46人,实现“一块保护地、一个队伍管”。
“改革试点开展之前,白马藏族乡、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存在巡护区域重叠、沟通协作不畅等问题。”白马藏族乡负责人表示,“自王朗管护站实体化运行以来,我们建立了项目包装、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等重大事项会商机制。”

社区参与: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2025年6月22日上午,成都熊猫路小学的操场变身生态课堂——“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科普课”火热开展,100多组亲子家庭接力完成熊猫四季生活场景拼图挑战。
64片碎片分别对应熊猫春睡繁花、夏食竹林、秋嬉果树、冬戏冰面的生态图景,孩子们在打捞与拼接中,解码熊猫与季节、环境的依存关系。
“生态保护既需要热情,更需要持续的行动和科学的方法。”大熊猫国家公园九寨沟管理总站副站长杨琴在九寨沟县中学校的生态课堂上强调。
在洪雅县高庙镇中心小学校,许毅校长阐述了学校“生态立校・和谐共生”的理念:“我们将生态教育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国旗下讲话以‘守护熊猫家园’为主题,让黑山村、七里坪的同学们明白,身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保护是我们的光荣责任。”
作为“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态教育活动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科研教育处指导下,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管理分局、管护总站与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
2025年7月6日,炽热的阳光并未阻挡亲子家庭探索自然的脚步,成都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场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充满生机的生态课堂。从水池上岸,操场绿荫下,亲子家庭迅速围聚在铺开的拼图垫前,再次开启“熊猫四季生活场景”接力拼接挑战。
“成都世运会的‘绿色场馆’理念,和熊猫村的垃圾分类有什么相同点?”“如果熊猫参加世运会,攀岩项目一定能夺冠——因为它们爬树本领超强!”世运会知识问答的题目里,藏着生态与运动的关联。
在龙门山学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的生态教育实践:“我们带着学生走进大熊猫栖息地开展调研,让孩子们在竹林间观察熊猫粪便、记录伴生动物痕迹,感受生态系统的精密联系。”
社区参与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计转型中。
在平武县,当地编制了《平武县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规划》,建设以民俗文化体验和科考研学为主题的王朗白马园区,依托王朗片区自然教育资源和白马藏族特 色文化,构建“基地—市场—访客—社区居民”相互引流、相互链接、相互支撑的利益共享机制。
平武县推出守护王朗、探索王朗等16条路线涉及自然教育课程18个,将白马作为访客体验古老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区,纳入自然教育课程。培养培训以民宿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等群体为主的生态导赏员、自然解说员80人次。

政策协同: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2023年7月25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规定“三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要求,共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这一决定为熊猫村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法制保障。
2025年6月17日至20日,由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支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环保社会组织培训交流活动(三期)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
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赵松生分享了“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示范项目”,获得浙江大学资源科学系副主任邓劲松、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郑艳及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的专业点评与指导建议。
赵松生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时,以“感谢、醒脑、协作”为关键词,呼吁全国环保社会组织通过“网络搭建、业务合作、年度交流”深化协作,共同提升行业影响力。
2025年8月2日,赵松生与浙江大学资源科学系副主任邓劲松就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科研合作事宜进行深度沟通。
邓劲松表示,常规科研合作仅需完成学术成果,但他希望以“两山理 论”20周年为契机,以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为切入点,构建“政社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从保护到生态价值转换的示范案例,最终在联合国舞台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价值转换的“中国方案”。
2025年10月25日,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跨部门协同研讨会在熊猫村自然学校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社会组织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能力建设支持平台”二期计划资助,6名权威专家、17名“熊猫村CEO”及项目执行团队共同参与。
本次会议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审议通过《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调研报告》,深入讨论《熊猫村社区气候风险评估方案》,并就《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政策建议》达成共识。这些成果标志着熊猫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协同治理新阶段。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在给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20号提案的答复函中表示:“将‘多方参与’作为先进治理理念,不断融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中,高度重视‘公益协同’,采取多双边合作等方式,在推进社区参与的同时,积极强化公益组织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
又一个傍晚时分,李永政结束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他打开手机,查看当天的生态监测数据。与此同时,在成都的熊猫村自然学校,一群孩子正在通过“云养大熊猫”平台,远程观察大熊猫栖息地的实时画面。
从山林到城市,从巡护员到小学生,一张多元共治的生态保护网络正在熊猫村悄然织就。
2025年10月下旬,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告知《构建熊猫村气候韧性:从栖息地守护到社区共生的协同实践》案例入选中国民间力量贡献气候行动图书,将于COP30亮相全球舞台,诠释熊猫村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