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日电 (邹立洋)日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泸州西南医科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推进中西医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学科创新发展新模式”为主题,汇聚了全国各地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学骨干及临床工作者,通过主题报告、青年论坛、实地观摩等形式,搭建了高水平、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共识,共启教育新篇。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春祥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学校作为川滇黔渝结合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深耕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四十余载,此次承办年会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将全力为大会提供优质服务,助力学术交流深入开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国明在致辞中谈到,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培养复合型医疗人才的核心载体,本次年会的召开旨在搭建行业交流桥梁,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中西医结合教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大咖云集,共探教育创新路径。大会学术氛围浓厚,来自全国多所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登台分享,带来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主题报告。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战丽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贺松其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边育红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赵海军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地方院校的特色教育探索、“医教协同、资源互通”院院合一模式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实践、新医科视域下校本文化资源融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等内容作分享,传递出精益求精的教育匠心。
活力迸发共话成长赋能。青年论坛环节亮点纷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院副院长郑月娟教授以《研精覃思、育才鼎新——‘多元讲座式’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为题,分享研究生培养创新思路;济宁医学院张颖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儒医相融,知行递进——铸就中医魂”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双螺旋-三阶浸润”式教学创新实践》的报告,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优秀范例;青海大学廖晓以《从‘并用’到‘共生’——中西医融合于临床的范式转换、教育路径与人才培养》为题,探讨中西医临床融合的实践方向,展现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成果丰硕,深化实践认知。大会前期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学术论文,得到了行业内的积极响应。征文围绕中西医结合教育核心领域,聚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精选出一批兼具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优秀论文53篇进行汇编展示。内容涵盖学科建设路径、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等多个方向,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实地参观了西南医科大学校史馆、医学博物馆及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单位,该院“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中西医并重的诊疗特色及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让代表们直观感受到中西医结合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此次学术年会的召开,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教育领域的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凝聚了行业共识、拓宽了发展视野。未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深化合作、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大会同期召开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了委员会年度工作进展,规划了未来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的重点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筑牢组织基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