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近600名“工匠”齐聚宜宾 中国制造大放异彩
2023年12月04日 15: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4日电(吴平华 陈忆)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3日至6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职业能力评价中心、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

 开幕式现场,各参赛代表队亮相。王宇 摄
开幕式现场,各参赛代表队亮相。王宇 摄

  工业设计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创新链的源头,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端。作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大赛,本届大赛为轻工行业设计人才搭建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吸引了来自27个代表队的近600名选手齐聚宜宾、切磋技艺。

  比出“优品质”  打造“名品牌”

  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具有“参赛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产业推动力强、竞赛内容新颖、办赛水平和办赛规格高”的特点,已成为我国服务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前两届决赛分别在深圳市、广州市举行。

  本届大赛以“技能强国设计先行”为主题,主体活动包括开闭幕式、嘉宾巡赛巡展巡园、职业技能大赛、展陈活动、技能人才招聘会等六大部分。设首饰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陶瓷产品设计师、鞋类设计师四个赛项。获奖选手将有机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选手专心致志。周瑜原 摄
选手专心致志。周瑜原 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形式新颖,不仅各项目都设置了职工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别,并且以现场设计、现场制作的形式,打破传统大赛“重设计轻应用”的思维,围绕轻工行业职工技能提升,搭建了服务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舞台。

  “我们这次的云南代表队来了30个人,有首饰设计师,陶瓷产品设计师。希望能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次大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来自云南代表队的首饰设计师林国华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虽然很紧张但也很兴奋。

  “对比于前两届,此次大赛对大家技能水平的考察会更全面。”裁判员李朝阳说,这是他第三次参加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希望参赛者赛出好作品,赛出高水平。

  “我们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技能人才,通过大赛平台,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选手们汇聚于此,比拼技艺、展现风采,相信通过比赛,必将产生新一批设计巧匠、大国工匠,引导和带动更多的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我国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青年贡献。

  让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本次比赛的举办地,宜宾市近年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依托12所在宜办学高校,137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孵化)平台,先后培养引进了30.5万技能人才和10.45万专业技术人才。

  全市人才队伍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广大技能人才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发展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快打造世界级的优质白酒、动力电池、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总产值“三年翻番、五年达万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此次大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宜宾拓展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本届大赛在宜宾举办,充分体现了中、省对宜宾市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泽均表示。

  作为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技能人才招聘会共吸引了31家企业提供1677个岗位;12月6日将举行第二场招聘会,届时还将有31家企业提供898个岗位。

  “全国性的比赛在宜宾举行,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勃勃生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陈宴如说,宜宾的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机会,自己打算毕业之后留在宜宾工作。

  “这次主要招的是生产作业员、生产质量员、设备技术员。”和光同程光伏科技(宜宾)有限公司人事招聘专员苏祥东说,企业直接和求职者面对面交流,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向,然后会根据求职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工作岗位。

  技能人才秉承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趋势,推陈出新,勇攀高峰,传承和发扬着宜宾人的工匠精神。宜宾市目前已成功搭建46个技能人才平台,充分保障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要素。

  据悉,接下来,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持续搭建常态化引才服务体系,让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宜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