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新网四川

无党派人士李纯:未来的中国建筑将以文化铸魂、科技赋能
2022年06月24日 11: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四川统战人说统战事)无党派人士李纯:未来的中国建筑将以文化铸魂、科技赋能

  中新网成都6月15日电 (记者 贺劭清)“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开始从注重物质生活变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关注形式背后的文脉,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朝着具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无党派人士,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纯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建筑与城市会越来越有自身的特色和个性,这也是中国建筑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也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着不同的、更宽阔、更复杂的社会要求与新内容,但其本质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工作中的李纯。 刘忠俊 摄

  李纯介绍,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就有了散布在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巨大,气候各不相同,各地的建筑和建筑文化也各有差异。北方地区的居住方式由最初的穴居建筑到半穴居建筑,再到地面建筑,体现出“土”的特点,厚重敦实;南方地区的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栏式,再到地面建筑,则体现出“木”的特点。

  “在漫长的古代时期,建筑始终是立足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而自然条件具有地域性。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建筑通常采用本地的材料,以其适用的方式去建造。”李纯以四川成都为例介绍,成都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都建筑种类以“合院”为主,民居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的基本建筑特征。

 工作中的李纯。 刘忠俊 摄

  在李纯看来,世界各国在经历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时,全球化贸易和全球工业化带来了现代建筑材料、技术的普遍适用性,突破了空间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气候、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时,全球一体化导致的全球文化趋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师在发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需求,扎根当时当地的环境,突出地方个性。”李纯表示,建筑师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职业,建筑设计也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也总能以不同方式发展。

  除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符合现代需要、满足现代功能的建筑,对现存古建筑进行保护也成为一代代中国建筑师的工作、科研重点。中国现存古建筑数量多、分布广,类别多样,特别是传统古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老化、虫蛀、水浸等问题尤为凸显,这些问题都是西方的石头建筑所没有的。

  李纯以四川为例介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华西坝钟楼的重建,对原本的哥特式建筑进行了中西融合的改造,让古建筑镌刻时代的记忆,成为华西坝独特的景观符号;在对宽窄巷子进行周边环境的综合提升中,通过发掘关键节点,打造形象标识,构筑街区氛围,提升产业品质,在空间和文化上对宽窄巷子实现了延续和拓展。

  “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故’,我们更加关注历史建筑的再生问题,尽可能多地保存一定比例的建筑原貌,让它的场所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再现。”李纯介绍,“整旧如故”的同时,中国建筑师们还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需求作为改建的基本要求,恢复建筑的功能,让历史建筑持续具有生命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