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四川新闻网

金沙遗址博物馆恢复开馆 暑期特展今日亮相
2022年08月06日 10: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尧欣雨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8月6日讯(记者 何佳欣)随着成都市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向好,成都各大博物馆陆续发布开放公告。8月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恢复开馆。该馆特别策划的暑期科普展“神奇宝‘贝’——奇妙的贝类世界”也同期与观众见面。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1200余件(套)来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5家文博单位的珍贵贝类标本及相关文物。据介绍,展览将自然探秘与历史文化科普创造性结合,从展板设计到展厅布置,从互动游戏到科普折页,还有广受孩子们喜爱的社教活动,一系列独具巧思的设计,将引导观众亲自探索奇妙的贝类世界,不出成都,体验“赶海”的乐趣。

展览现场

  神奇宝“贝”集结,这些看点不容错过

  数千年前,深居内陆的古蜀先民不仅收集了大量海贝,还用珍视的美玉、青铜等制成贝形器物敬献给天地山川、祖先神灵。本次展览特别以“古蜀海贝从何处来”为切入点,通过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从古蜀文明代表性遗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出土的海贝、绿松石贝、玉贝和贝纹铜器等引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族”“我们与人类”三个板块,全方位揭示贝类世界的自然密码,以及贝与人类之间悠久的过往和见证历史的重要旅程。

  同时,作为四川首个贝文化主题展,本次展览展品数量创历年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展之最,并且种类丰富。其中,贝类、鱼类、珊瑚等标本近1000件(套),相关文物200余件(套)。观众可以一览世界四大名螺等29种珍稀贝类标本,也能邂逅数百种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的海洋美贝,同时还能欣赏到古老的贝币、刻画入微的贝雕、精美绝伦的螺钿艺术品,以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首次外展的螺钿家具套组。

展品:贝雕“赶海女”图摆件,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梦幻“海洋世界”,暑期遛娃好去处

  当仲夏遇上海洋是一种什么体验?走进展厅,沙滩黄、浅蓝、深蓝,清凉的海洋色系不断引领观众走向海洋深处。漫步其间,可以与千姿百态的海洋贝类们相识,还能偶遇上百只海洋生物“共舞”的珊瑚礁生态场景、超30㎡的巨幅投影墙、绚丽多姿的“海洋之景”……搭配波光粼粼的仿真海浪和光影,让人仿佛穿梭在梦幻的“海底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契合广大青少年和亲子家庭的观展需求,此次展览设计上也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海洋“贝贝”和古蜀“小金”打造的卡通形象,化身为展厅导览,讲述贝类世界的奥秘,让展览更加通俗易懂。同时,科普折页变身为展厅“寻宝图”,观众在“贝贝”和“小金”的指引下,答题闯关、收集印章,即可创作属于自己的观展笔记。

  此外,展厅中还设置了各种互动体验装置。观众不仅可以凑近海螺倾听大海的声音,还能亲手触摸部分贝壳实物,或是通过翻板、转盘、拼图、识闻药材等游戏,自主探索奇妙的贝类世界。更特别的是,小朋友们还以众筹众创的形式参与到展览中,用一幅幅童趣满满的贝主题画作,描绘出他们眼里的贝类世界。

展品:贝纹长方形环铜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手工、文创、线上观展 “花式”解锁奇妙的贝类世界

  除了寓教于乐的展厅设计,本次展览还将神奇宝“贝”的奇妙体验延伸到了展厅外。30余种,600余件来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各种海洋生物和渔民形象打造的主题文创,与展厅内的宝“贝”们形成呼应。观众在看完展览后,也可以收藏一份来自海洋的礼物。同时,配合这次展览推出的“有贝而来”主题表情包也在微信平台上线。

  据了解,展览的配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在展览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结合特色手工、匹诺考古,将陆续推出“海贝总动员”系列社教活动,同时每天在展厅发放30份DIY手工材料包,让观众在畅游海洋世界的同时,也能感受贝文化的乐趣。除此之外,金沙后续还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观众带来干货十足的文化大餐。

  另外,博物馆还通过VR全景展厅和专题页面的形式,将展览“搬”到了线上。不能到现场看展的观众,也可以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信和官方网站远程畅游“奇妙的贝类世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当前,为保障大家的健康安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继续严格履行“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实行实名制预约入馆。游客可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提前了解查询相关管控措施。所有游客入馆参观,须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程佩戴好口罩,配合现场工作人员做好防疫检查。

  (图片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