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8日电 (记者 王鹏)2月18日,四川天府新区举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系列活动。上海同济规划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在活动中,对公园城市理念在“十四五”城市空间规划中的谋划和落位进行了解读。
在匡晓明看来,“十三五”期间中国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城市在30多年高歌猛进之后进入了后工农业时代的反思,公园城市无疑是新时代规划理念的新探索。
进入“十四五”,天府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规划?匡晓明根据天府新区“十四五”纲要,谋划了建设五个“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公园城市品牌日益彰显,努力建设绿色优势凸显的可持续发展先行示范区;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努力建设创新创造活跃的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协同中枢位势不断夯实,努力建设内外双向融通的一体化协作先行示范区;开放门户能级持续提升,努力建设系统集成的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幸福生活图景更美绘就,努力建设天府魅力彰显的高品质生活先行示范区。
“未来,天府新区的空间模式为LGC。”匡晓明进一步解释,所谓LGC,即脊轴组团模式(LinearGroupCity),这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天府新区已经呈现的轴线拓展布局,形成的脊轴与组团相结合的新模式。

匡晓明认为,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区,其整体形态应为组团网络化城市有机共生体。在此纲领下,应做好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五“共”系统谋划,即:合力共融——形成协同合作的组团格局;园城共生——构筑蓝绿成网的生态骨架;公用共享——布局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文化共兴——营造特色品质的人文城市;智汇共创——构建开放创新的智慧体系。
“要锚固‘一山(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楔(新兴绿楔和毛家湾绿楔)三廊(沈阳路生态绿廊、鹿溪智谷生态绿廊、二绕生态绿廊)五河(锦江、鹿溪河、东风渠、雁栖河和柴桑河)’的生态保护格局,构筑蓝绿成网的生态骨架。”匡晓明说。
匡晓明认为,未来的天府新区,应聚焦创新策源能力,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成都科学城发展能级。根据天府新区“十四五”的谋划,重点突出五大抓手:
建强“实验室”——以天府实验室为抓手,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切实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布局“大装置”——在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超高通量多功能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规划,“十四五”建成Z箍缩驱动混合能源装置等5个重大科学设施;
集聚“国家队”——依托四川发展优势,发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科研机构聚合功能,加快引聚国家级科研机构及研发型领军企业,集聚彰显国家实力的科技力量;
拓展“高校圈”——加快投运既有的43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加紧落地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创新平台,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做强科技创新生态链;
发展“新经济”——以“数字经济特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赋能,持续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生态体系,进一步畅通转化渠道、助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充分融入产业链、贯穿价值链。
匡晓明表示,面向“十四五”,天府新区将规划天府总部商务区核心区、鹿溪智谷核心区、锦江生态活力带、天府文创城起步区、高铁综合服务片区、紫光芯镇片区、万安南片区、新兴产业园区等八大重点建设场景,高水平谋划公园城市先行区,高起点落位公园城市新场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