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5日电(黄进喜) 早春三月,四川彭州秀丽而温暖。春风拂过大地,天蓝、水清、景靓、人和,汇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近年来,彭州坚持建设生态文明,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新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势头强劲,相继获得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标杆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示范区,成功纳入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先行试点县。截止2020年,彭州市已全面具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基本条件,32项指标全面达标,100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护好山水,擦亮生态环境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也是彭州最突出的资源禀赋,绿色发展成为彭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的共识。同时,彭州在成都市率先建成智慧河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搭建起523名河长构成的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2020年,彭州全体河长巡河8.72万次,巡河发现并解决水环境问题762个。
与此同时,绿色生态理念已融入当地规划编制。彭州市坚持高标准完成《彭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9—2025)》,推进实施六大重点建设任务和100项重点工程项目。
生态文化氛围在当地也日趋浓厚。彭州市依托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先后推出了白瓷、牡丹等系列文创产业,为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全市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了生态文明培训。当地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深入开展环保“十进”活动,做大做强“六五·世界环境日”,成功举办“守护绿水青山·礼赞新中国70华诞暨2019彭州市‘寻找身边绿色人物’”等大型活动,2020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分别达到83%、85.7%。
同时,彭州市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市格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多组团”模式转变;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设定任务;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结合自然保护地,构建彭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
彭州市同时坚持全力打好十个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该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03天,同比增加17天,增幅居成都市23个区(市)县第一,PM10、PM2.5、NO2、SO2、CO等5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创空气质量历史新高并首次消除重度污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重金属减排较2013年基准年削减11.4%。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以绿生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彭州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当地生态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彭州市促进原有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淘汰落后产能,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天府中药城、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实现产业聚集群高质量发展,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0亿元,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生态价值在当地逐渐显现。彭州市积极推动“西控、北改”精准落地,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荣登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2020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5个,总投资1446亿元。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新引进2个百亿级文旅项目:龙之梦旅游度假区及丹景山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
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壮大。彭州蔬菜享誉全国,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82万亩。彭州获评2019年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成都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红黄绿”种植(挂果)面积达90万亩,全年出栏生猪约35万头,实现农业增加值67.49亿元。
生态生活方面,彭州市以重点项目丰富城市内涵,包括建成开放官渠郊野公园核心区,改造龙兴寺片区、综合整治柳河沿线等项目。同时,以城市细胞工程为示范,通过改造老旧院落、美化靓化背街小巷等工程打造城市风景线。2020年新增开敞空间和绿地46万平方米。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乡村表达,打造特色小镇,加快林盘保护修复,推进三大绿道体系建设,建成绿道16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6.5%。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入选全国九大典型范例。
彭州市围绕“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新彭州正阔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