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第五届京什文化交流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2021年05月11日 15: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 (吴文良)1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北京与什邡紧紧连在一起。13年后,一部讲述“5·12”地震中爱与生命、希望与感恩的电影在北京首映。

  13年来,京什交流合作已步入4.0时代,两座城市在多个合作领域持续发力,交织出一段激昂而绵密的“京什协奏曲”。

  5月9日,“传承京什情同心颂党恩”第五届京什文化交流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上,与会人员观看了新近制作的什邡城市形象宣传片,感叹什邡这座“蓉北宜居地精致生活城”多年来的转变,北京市文联、什邡市委宣传部双方签订了《京什文化交流合作协议(2021—2024)》,京什文化交流合作迈入新篇章。据悉,本届京什文化交流周将举行“京什携手—百幅书画颂党恩”艺术展、京什文艺交流座谈、文艺讲座、文化采风等活动。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现场。

  历经十三载 京什交流不断开新局

  13年来,北京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产业等多个领域助推什邡发展。如今,一个推窗赏雪、出门享绿、沿街戏水的蓉北宜居地,精致生活城正逐渐形成。

  近年来,北京先后选派500余名卫生系统领导专家到什援助指导,什邡390余名医疗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赴京学习、挂职锻炼;什邡先后选派1000余名教师到北京学习交流,3000余名教师通过北京各种平台培训学习,覆盖面达100%,推动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全覆盖,让什邡群众在交流合作中普遍受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京什交流互动频繁,什邡连续五年举办“京什文化交流周”活动,什邡文旅特色产品连续12年亮相北京文博会。什邡借鉴北京城市规划先进经验,明确了“蓉北宜居地,精致生活城”的城市定位,北京有关部门助力什邡开展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

  卿伟代表什邡市委、市政府和43万章洛儿女,向长期关心、支持什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都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谢意。他说,感谢北京亲人、感激首都各界、感恩首都北京。什邡将通过京什交流周的系列活动,充分展示北京亲人的援建壮举和无私大爱,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深化京什友谊为主线,以建强交流合作平台为抓手,持续推动京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未来什邡发展将坚持“一主两化三提升”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三城两区一枢纽”,争创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努力谱写经济更强、区位更优、城乡更美、群众更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2008到2021,历经十三年,北京已然成为什邡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未来的交流合作中,京什两地将进一步围绕教育、卫健、涉农、城建等领域深入合作,加强两地企业交流,促进什邡企业到北京学习先进的管理运作经验,不断开创京什两地交流合作新局面。

启动仪式现场。
启动仪式现场。

  传承“北京精神” 弘扬灾区重建正能量

  2013年4月,雅安芦山发生地震,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感同身受的什邡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在芦山县龙门乡,什邡人有个新名字——“援建者”。作为援建者,什邡传承首都援建精神,与龙门乡建立血脉相连的长效机制,着力智力的扶持和管理的提升,为龙门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北京精神”在芦山绽放。

  什邡、玉树,一南一北,同样的山清水秀,却同样因为一场大地震而痛彻心扉。作为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什邡给玉树受灾群众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援,更是从共同的生命磨难中获得的信念。

  “北京精神”是一种需要传承的力量。在支援玉树的什邡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正在生根、发芽。

  创办于2010年的什邡市七一中学,由灾后“特殊党费”援建而成。“感恩”二字,是学校几乎所有教室5月黑板报的主题。事实上,“感恩立校、红色树人”正是这所高中的办学理念。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什邡为缓解玉树州高中教育资源紧缺的困难,从感恩北京对口援建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局出发,主动与北京市对口支援合作办联系,确定由什邡市七一中学开办两个“玉树学生班”,接纳玉树高一新生到什邡就读学习。2018年,首届玉树什邡高中班学生经过3年学习,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达31人。

  从芦山到玉树,“北京精神”在什邡弘扬、丰富和升华。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什邡人民懂感恩。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是他们对来自四面八方援助的最好报答。(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