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2日电(刘忠俊 阿宝)5月上旬,四川广元青川县红光小学棒球队的孩子们穿着新队服加紧训练,备战即将在月底到来的县级棒球联赛。

学校不远处,就是东河口地震遗址,那是13年前汶川特大地震中破坏最严重、堰塞湖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红光小学的学生大多出生于地震后,一些是失去孩子的父母重组家庭生的,一些是经历灾难后觉得一个孩子太少而再生的二胎。为了生计,大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剩下孩子和老人生活在震后重建的新村,孩子在孤独和思念中慢慢成长。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王淑娟失去了爷爷。大学毕业后,王淑娟放弃了当音乐老师的稳定工作,回家乡做了一名养蜂人,开始了自己的“甜蜜”事业。
汶川特大地震后,浙江省对口援助四川青川县,阿里也以电商模式助力灾区重建,王淑娟带领当地农民一起脱贫致富。

2015年,王淑娟联手一群志愿者在大山里组建了一支少年棒球队,希望孩子们在读书之外,能通过棒球这一新技能,跳出大山。这个想法源于她在成都特殊学校当志愿者的经历,王淑娟在家乡青川找学校合作,没有人理她。“这洋玩意儿,有用么?”不少老师告诉她,城里升学压力大,分数才是硬道理。找了大半年,学校越找越小,越找越偏,王淑娟最终找到了不足100人的红光小学,这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大山里,大地就是操场,也是孩子们的训练场。2015年冬季,王淑娟和秦坤等棒球志愿者,为山里的孩子们上了棒球第一课。2016年,王淑娟带队到成都参加比赛,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了和山外世界的差距。大城市的小朋友一身专业装,还有手套、面罩、大牌漆皮背包,远处亲友团阵阵欢呼。而红光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见到有绿草坪的标准棒球场。他们最终输掉了比赛。大赛组委会经商议,特意给红光小学的孩子们寄去了一块冠军奖牌,激励孩子们的努力。

随后,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就像一场接力赛,涓涓细流般支撑着幼嫩的球队。
高宪是一名创意设计师,虽不会棒球,但也想做点什么。王淑娟和老师们喜出望外,因为学校一直没有美术老师。她们决定给孩子上远程艺术通识课,高宪和同事通过网络为孩子介绍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还有中国的五岳和水墨画。学校还为孩子们开画展,摆满学校操场,镇上的人都来了。
在红光小学,棒球加艺术的教育试验初见成效,在青川县乡村小学评比中,红光小学的成绩和办学特色皆优,跻身第二。最早的棒球队员已上高中,个别佼佼者更考到了广元和绵阳的学校。

5年多来,从红光小学出发,王淑娟和志愿者们已把棒球送进四所学校。他们还要筹备县联赛,选拔种子选手到成都集训,未来有机会打专业赛、保送大学甚至出国交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空心化加剧,红光小学从最高峰的300多名学生到现在仅有59人,而且还断档了,红光小学可能面临撤并的命运,棒球队也会不复存在。“我们可能会离开这里。”棒球队一位老师称,但这不是终点,我们到哪里就在哪里把球队建起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