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全国党报新媒体和晚报媒体大咖走进南充高坪
2021年05月21日 11: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1日电(王爵)5月17日至20日,参加“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全国党报新媒体暨全国晚报社长总编南充行活动的35家媒体社长、总编辑一行,用镜头、笔触记录南充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领略南充山水美景、人文历史、民俗风情。

  一路采访,一路惊喜,媒体大咖们收获满满。他们用镜头和文字讲述“南充故事”,扩大南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听取工作人员介绍丝织品的种类。主办方供图
听取工作人员介绍丝织品的种类。主办方供图

  俯瞰南充城体会城市发展速度

  5月20日,媒体大咖们走进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高坪。通过实地走访,感受高坪发展的“加速度”。当天上午,虽然小雨淅淅,但媒体大咖们热情不减。站在嘉陵江畔,放眼川东北金融中心,恢宏大气的楼宇一字排开,一座现代化金融新城正横空出世。媒体大咖们表示,在这里既能感受到“总部企业”的壮志雄心,又能感受到入驻企业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4年间,川东北金融中心实现了从荒芜河滩地到高楼林立、从“一无所有”到众多大企业纷纷抢滩入驻的华丽转身。保利mall、万达影院、南充农商银行等一个个大项目、大企业发展不断刷新“高坪速度”。

在川东北金融中心内,了解南充金融工作情况。主办方供图
在川东北金融中心内,了解南充金融工作情况。主办方供图

  乘坐电梯直上,站在位于川东北金融中心凯悦嘉轩酒店的43层大厅,媒体大咖们透过玻璃俯瞰,南充的大美风光一览无余。“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南充大地处处皆美景,非常震撼。”媒体大咖们赞叹。

  “今天换了一个视角来看南充,感受到了南充的另外一种美。”《三江都市报》编辑部主任熊先军说,婀娜多姿的嘉陵江,美丽大气的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高楼林立的南充城,美不胜收。他表示,站在高空俯瞰南充,直观地感受到了南充发展的速度和老百姓生活的舒适度。

在重建的“丝二厂”大门前,听工作人员介绍六合丝博园的历史。主办方供图
在重建的“丝二厂”大门前,听工作人员介绍六合丝博园的历史。主办方供图

  走进百年六合感受丝绸之都魅力

  “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千百年来,嘉陵江水滋润的南充,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丝绸不仅是南充重要的特色产业、民生产业,还是南充独特的城市名片。

  当天,媒体大咖采风的第二站,便是位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丝博园。始创于1912年的六合集团,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缫丝厂,目前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名企,被誉为“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同时,“丝绸源点”标志就安放在厂区内。

  漫步六合丝博园,媒体大咖们一路看、一路赞。木屋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厂房、斑驳的红砖墙、参天的百年桑树……每到一处,大家都驻足欣赏,拿起手机、相机拍照记录。

  此前,六合丝博园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工业遗产项目,这也是继保宁醋古酿醋工业遗产项目之后,南充市获得认定的第二处省级工业遗产项目。

  “工旅融合”是大家对六合丝博园最深的印象。大家认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六合集团,记载了南充底蕴厚重的丝绸文化和工业历史,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此外,该集团启动工业遗产保护工程,打造景观景点、开展工业旅游,将工业和旅游融合发展,这个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观六合丝博园,深入了解丝绸行业的“活化石”。主办方供图
参观六合丝博园,深入了解丝绸行业的“活化石”。主办方供图

  “参观六合丝博园,给了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川江都市报》编委陈华平说,和其他工业旅游地相比,六合丝博园更加原汁原味。从原始的缫丝设备,到现代的缫丝设备,古代丝绸文化的魅力与现代丝绸文化的多彩在这里交相辉映。

  讲述“南充故事”扩大南充知名度

  “这次南充行活动,是送给我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在本次采风活动中,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宜宾晚报社原总编辑庄剑迎来了59岁生日,他用“12345”这串数字总结了本次的采风活动。

  “‘1’是很震撼,第一天就参与到了南充承办的高规格文旅活动中,恢弘大气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暨首届巴蜀合唱节让我印象深刻。”庄剑说,“2”指的是参观“两德故里”仪陇,感受“两德”精神,南充的红色文化让人敬仰;“3”是很激动,记忆中的南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4”指的是四十年前他曾在西华师范大学求学,这里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次南充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5”代表他在南充度过的第5个生日,不仅有南充美景作伴,还有一群热爱新闻的好友相陪。

  “虽然是第一次来南充,但这个城市给了我舒适感,像是回到了家。”《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表示,南充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一方面是城市本身历史底蕴深厚,是陈寿、朱德等名人的家乡;另一方面,南充在旅游开发上也很出色,传统景区维护得井井有条,同时也有音乐喷泉、湿地公园等新景点,既能满足外地游客需求,又给本地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去处。

  “南充之行,意犹未尽。这座城市,给了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希望通过我们的照片和新闻稿件,让更多的人知道南充、了解南充。”媒体大咖们纷纷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