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2日电 (记者 杨勇)在上世纪60年代,为强大国家工业水平,保障我国国防安全,维护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数万名专业科技人员和工人抱着“工业强国”的信念背井离乡、奔赴三线,投身到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中,这就是如火如荼如史诗一般壮烈的“三线建设”。德阳,这座位于成都平原上、当年人口仅4万人的农业小县城,因为三线建设,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之路,城市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11日,由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出品,德阳市委宣传部、德阳市文旅局、中共德阳市旌阳区委、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联合执行,北京人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吴彤编剧,著名导演顾威与青年导演王翼共同指导的三线建设题材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在国家话剧院隆重上演。
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故事纵横60余年的跨度,倾情刻画了以秦汉川、杜仲、罗旺年、姚兰、常江、周百里为代表的第一代三线人的群像。他们揣着“工业报国”理想,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来到德阳支援三线建设,他们的人生与德阳血脉相连,他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工业建设融为一体。这些可爱可敬的“三线人”终其一生,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郑重践行着当初他们的誓言。宗平、龚丽君、王欣雨、金汉、朱晓鹏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

在话剧创作之初,编剧吴彤、导演王翼等主创人员就曾赴德阳采风,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大国重器·月上东山》这部话剧是一部工业题材剧,主创们在采风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多次深入了当年“三线建设”的工业企业一线,分别走访了位于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从中汲取大量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话剧表现中。王翼导演表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发生在东方汽轮机厂的我国首台“三十万千瓦汽轮机”研发的故事,这项工程填补了国家电站设备一项重大的空白,不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也具有浓重的戏剧色彩,值得在剧中加以渲染并表现。顾威导演对“三线建设”这个题材是非常肯定的,“那么多人抛家舍业、付出青春汗水甚至流血牺牲,从全国各地去往‘三线’,才带来了‘三线’现在的繁荣,这是值得大力宣扬的精神。搞文艺的人不能只看到浮华、浮躁、能够现得利的东西,而是要热情拥抱好的题材。”
为了体现故事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话剧中还大量融入了工业元素和川味元素:开阔的车间、巨大的机器、老式的厂房;四川籍演员在排练时对台词进行“二次加工”,将普通话“翻译”成“川普”;为烘托过年气氛加入了川剧特色的鼓点等。该话剧在注重艺术创作结合“诗意”的戏剧精神,歌颂主旋律的同时,又不忘真实感与生活化。

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6月11日、12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之后将赴四川成都与德阳进行巡演。正如顾威导演所说,哪怕能够通过这部剧唤起大家对“三线”的怀念和感恩,能够为“老三线”的决策者和投入者们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这部剧也是值得的。恰逢建党百年,希望“三线建设”的故事能够引起现代观众和年轻人的关注,去回首那个奋斗年代,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那段敢为人先、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这场话剧让我对‘三线建设’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这群三线建设者奉献青春、热血为国作贡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北京女孩杨立冬观看话剧后这样说道。
专门前往现场观看话剧的德阳小伙子文小山也说,被剧中演员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所感动,“我将继续发扬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