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荷花池变身仍是“梦开启的地方”
2021年06月24日 21: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4日电 (记者 刘忠俊)成都的荷花池彻头彻尾得变身了,虽然成都人无人不识,但对于更新打造后的新荷花池,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

  很多年里,荷花池一直是成都人“梦想开启的地方”。记忆尚存,旧时的画面,是扛包客,三轮车夫,提着蛇皮口袋的往来商贩和熙熙攘攘的道路。

  鼎盛时期,位于金牛区的荷花池共计拥有46个市场,入驻商家6万余户,相关从业人员30余万;商品种类达10余万种,包含中药材、服装服饰、鞋类、玩具、日用文具等。

  几经起伏。现如今,转型升级后的荷花池,以一种新的风貌重新呈现,更将重塑一张代表产业提档、消费升级的成都新名片。

  事实上,荷花池片区更新,也是成都市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相关负责人称,作为传统批发市场,低端的交易业态、不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荷花池的发展。昔日“商贸航母”光环已逐渐暗淡,保留品牌优势、重塑发展辉煌已经成为荷花池市场的迫切需求。

新荷花池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新荷花池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池上锦”打造国内首个汉服产业高度聚合的街区

  虽然刚刚打造出炉,但是现在提起荷花池,许多年轻人能够联想到的关键词,已经从“二次批发市场”,变成了“时尚”、“秀场”与“汉服”。荷花池与“汉服”的紧密关联,源于一条街区的打造。那就是池上锦汉服文化产业街区。

  24日,虽有阴雨,但并不影响街区的人气。曾经的背包客与街边摊贩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拍照驻足的“打卡”者,以及逛街逛累后坐在街边网红座椅上的游人。

  这是以“汉服”文化为主题的街区。业态从汉服设计到制作,甚至研究研发,销售体验,全部囊括在内。人们可以来此购买、体验汉服着装,商家也可以来此定制订购。更让人惊艳的是,整个街区的打造,都透着浓浓的汉风古韵。松柏、帷幔、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穿着汉服在街区中随手一拍,都是古风大片。

  据了解,池上锦汉服文化产业街区建设项目启动于2020年6月,打造面积约5000平方米,商业面积约2500平方米。街区风貌秉持“汉唐蜀韵、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基于汉唐之风、川西之韵、现代商业与时尚简约的脉搏,点缀蜀锦蜀绣、荷花与诗赋景观小品,呈现“重现汉唐、盛世华章、华夏古韵、源远流长”的新消费场景。

  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功能业态方面,池上锦汉服文化产业街区覆盖了汉服产业研发、设计、打版、生产、销售、培训、渠道、资本、物流等全流程,为成都打造全国汉服第一城提供原创与产业的坚强支撑。

服装馆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服装馆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FDC面料图书馆、工字楼高定中心 打造多元化的时尚创造平台

  当然,“汉服”只是荷花池多元业态的其中一个分支。记者来到荷花池国际服饰时尚中心的顶楼,那里有着一个大而多彩的空间,名叫“FDC面料图书馆”。进入馆内,第一眼就能看到“全球面料交易及数据服务平台”的大字。那正是“FDC面料图书馆”的定位。进入内部,能看到五彩斑斓的各类面料整整齐齐地一排排摆放,就如同巨大的图书馆中,图书摆在书架上一样。每个摆放面料的货架旁,都有设计师们用相应面料剪裁的服饰,放眼望去,如同一个巨大的时尚秀场。

  馆内工作人员称,FDC面料图书馆分为国际馆和多个国内馆,汇集了全球范围内超过1300万种现货料样数据。商家、设计师等来此看样选样,不仅能现场看,还能借阅。“很多厂家、设计师需要用实物面料进行筛选、设计等工作,所以面料可以外借,就像图书借阅一样。”一名工作人员称,不仅如此,馆内所有的面料都有二维码,只要扫码就可看到成分、产地等信息,方便溯源。目前,荷花池已引入了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产业创新团队,并在专家指导下打造中国西部首个高级定制中心。

新荷花池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新荷花池一角。成都住建供图

  离荷花池市场不远的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苏式建筑——成都铁路运输学校老教学楼。如今已成为原创设计师的聚集地。广东省服饰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建民、意大利裁缝最高奖项“金剪刀”大奖中国首位获得者毕锦培、国内知名设计师蒋熙和冼文婉,以及兰奕、汪圆圆、唐蔓若、王兆明等一批本土设计师竞相入驻。

  如今的荷花池,颜值翻新,产业翻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统统升级更新!唯一不变的是奋斗精神的传承。新的荷花池,仍将是梦开启的地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