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 绵阳高校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2021年07月05日 13: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5日电 (田勇)近日,绵阳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专题培训班在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班,来自绵阳道地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与技术骨干、种植科技示范户等19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现场。
培训现场。

  此次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现场示范、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屠鹏飞教授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等相关专家,结合自身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发展、林药套种模式、麦冬科学种植与资源化利用研发、厚朴和天麻种植栽培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讲授。

培训现场。
培训现场。

  培训期间,学员们还现场参观了黄精、柴胡、金佛手等种植基地和麦冬生产现代化企业。在乡村建设林果套种中药材基地,把基地建设成集现代生态观光、中药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农村型的中药材套种模式的相关经验,被学员们称赞。

  “参加的学习与培训很多,但这次不走形式真心真情争对学员实际情况进行概念性脑补,让我们这些基层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对中药材行业在国家战略层面与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必将引领绵阳中药材产业在未来良性发展。”绵阳新诚耕农场负责人云洪斌学员说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保障。据了解,绵阳是中医药产业大市,有着“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全市有中药材种质资源2150余种,居四川省第一、全国前列。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北川杜仲、安州重楼、梓潼桔梗等,都是知名的道地药材。同时,绵阳九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正加快建设全国中药材产业化生态圈,通过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模式,稳步扩大中药材的产业规模,逐步完善产业体系,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排头兵。

  如何打通产学研创,共谱乡村振兴“协奏曲”?“我们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让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畅通医学院校与中医药行业、企业的‘绿色通道’,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的‘源泉活水’,助力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转变。”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秦晓明教授介绍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