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石棉:多举措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县城
2021年07月15日 11: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 (刘刚 吴丹 甘金奇)“走进石棉,坐落于大渡河畔的县城生机勃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画卷,整个城市充满着活力……”7月15日,雅安市石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坚持“一盘棋”思想,以“让石棉人爱上石棉城”为目标,结合多区叠加的县情实际,突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充分整合城区现有业态,全力打造城“西政务文化发展区、城东金融商贸服务区、城北康养发展区、广元堡文旅融合发展区、岩子医疗康养服务区、向阳教育服务区、向阳物流园区和安顺场红色旅游城市副中心”8大功能区,形成“8区联动、整体推进”的城市建设新格局,加快提升了城市品质,不断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生活在棉城大地上的居民,真切感受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石棉全景(高剑 摄)
石棉全景(高剑 摄)

  补齐短板 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

  “污水横流、管道老化、院坝杂乱……群众生活极为不便。”据悉,这是以往石棉县城老旧小区存在的现象,而今年全县1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则让群众为之点赞。

  “改造后的小区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小区排水不畅,绿化后居住环境也越来越舒适。”提到改造完成的长征苑小区,居民张琼芬说。

  2020年10月底,石棉县为了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正式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在6年内,完成城市建成区内建成时间较长、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全、群众改造意愿强的2840个老旧小区改造目标。目前,已完成6个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同时,为满足广大群众刚性需求和改善住房环境需求,石棉县投资11.1亿元,新开发5个房地产项目。注重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7700万元,升级改造县图书馆,建成集体育活动、文化演绎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中心,按照“一月一活动”统筹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成功举办《闪闪的红星》音乐剧、“安顺场杯”青年男女篮球邀请赛等文化体育活动;为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石棉县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的有效举措,已形成“一街一景、四季有花”的城市园艺景观。以“点亮石棉”为目标,全面完成7座桥梁、92栋高层、30个重要节点、7个广场的夜景亮化工程,形成了“两河三岸四山”层次分明、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夜间景观;依托石棉烧烤、温泉等特色品牌,丰富消费业态,提升夜间消费活力。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完成世行贷款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城北应急避难广场、石儿山公园等活动场所10个,新增广场面积8.9万平方;完成妇女儿童医院、疾控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中医院迁建、向阳教育园区项目,顺利完成汽车站搬迁,实现教育、医疗、客运等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区转移;持续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石棉夜景(高剑 摄)
石棉夜景(高剑 摄)

  注重管理 城市管护水平提质增效

  据介绍,石棉县依据疫情防控以来的基层治理经验,探索出以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实施小区治理“细胞归巢”行动,推动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回归到居住小区,参与和带动小区治理取得实效。

  “根据各社区小区、楼院、楼栋分布情况,按照‘方便小区自治’和‘区域相对独立’原则,合理划分独立小区或网格小区,推动党建、综治、城管等网格多网融合。”石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全县成立了小区“综合党支部”141个、自治委(业委会)183个、监委会32个,构建起小区党支部领导下的“1+3+N”小区内部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双报到”活动,组织全县104家机关单位,1800余名在职党员、2100余名公职人员按居住地到小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

  不仅如此,石棉县还在创新城市管理上下功夫,按照“70%的问题用服务方式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方式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方式解决”的工作思路,推行城市管理“721”三步工作法,推进城市管理入深入细;以“全国卫生县城”“四川省文明城市示范城市”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和谐大院”“宜居大院”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给予奖励。并在基础设施改造、居民文体活动开展上给予扶持,激发群众参与和支持城市管理的热情。截至目前,石棉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已连续9年排名雅安全市第一。

  石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未来,石棉县以将县城打造成“最美高速线上的最美县城、将石棉县建设成雅西线上的一颗明珠”为目标,并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和四川省生态园林县城”为抓手,聚焦聚力城市经济、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和特色街区打造,持续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努力将石棉县城打造成“时尚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