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平安“绿色保险+绿色平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07月28日 20: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8日电 (朱芸)28日,平安产险承保的首批环强险正式签约。同时,由中国平安旗下智慧城市支持打造的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上线,成为深圳推行环强险服务的重要数字化平台。

  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定践行者,中国平安积极参与了此次环强险的升级和实施。在银保监局及生态环境局的专业指导下,平安产险作为行业牵头方协助制定环强险条款费率,平安智慧城市发挥既有科技技术和经验优势,成功支持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

优化定价体系  牵头制定环强险费率

  据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产险深圳分公司先行先试,已经推出了全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平安产险新版环强险充分升级和优化了深圳市原有的环责险保障方案,解决了保障的内容不统一、责任设定不合理、费率制定不科学、投保意愿不足、风险防控服务缺失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等六大核心问题。

  此外,平安产险将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服务,切实落实“服务+保险”新模式,提升企业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为提升环强险投保率,进一步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达成,在银保监局及生态环境局的专业指导下,平安产险作为条款费率制定牵头公司,在对比全国各地环责险的保险产品条款,调研排污企业、环评公司的市场需求等前提下,对深圳市原有的环责险保障方案进行了充分优化。

  例如,首创根据污染因子数据测算保额,一改传统环责险“一刀切”的定价模式,将浮动费率与企业自身污染情况挂钩,并调整累计赔偿限额。同时,扩大保障范围,增加应急责任补偿费用,更有效地帮助深圳企业提升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水平以及环境污染处理等能力。

发展“金融+生态”  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

  为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平安智慧城市打造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解决传统模式下企业经营者投保意愿不足、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弱、政府部门监管难到位等难题,实现多方联动,共建生态文明。

  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高孟轩介绍,智慧环责险服务平台包含智慧环责险投保系统和智慧环责险服务系统。企业用户通过平台可实现“千企千面”保费测算、选择保险公司、项目概况查阅和保单查询,同时享受监测设备在线预警、环保管家咨询、环保培训、企业环保风险档案等多方服务。保险公司通过平台可实现投保数据统计、投保单位风险分析和业务管理。监管部门则可通过平台实现智慧化监管,实时掌握企业投保、续保情况,据此推动相关惩处和激励政策。

  得益于平台的大数据支持,企业生产流程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将得到清晰、明确的参考,帮助投保企业将事后污染处理前置为事前污染防治,减少企业出险,也帮助保险公司控费。

  此外,平台还将数据报告推送至深圳相关政府部门,配合深圳政府逐步实现在环保领域、税务领域、信用信息领域、绿色信贷领域等的联合激励,激发相关企业的投保意愿和积极性。

践行社会责任  全面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平安联合旗下金融和科技公司,积极以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服务等实际行动,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投资方面,平安银行大力支持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污染治理及相关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产业,截至2021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逾300亿元。

  绿色保险方面,平安产险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保险业务中,为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保额高达61.19亿元,截至目前,平安产险承保三峡集团绿色能源项目已累计超过350个,保障金额超4000亿元。

  绿色金融标准化方面,依据国家及监管部门的指引和政策,中国平安进一步制定绿色项目、绿色公司评价标准,以AI-ESG平台为技术支持,形成对于绿色公司的识别标准和投资依据,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推动行业绿色投资可持续发展。

  今年4月,中国平安全面升级绿色金融行动,承诺未来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中国平安力争实现投资+信贷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

  中国平安表示,作为“碳中和行动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公司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充分开展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绿色服务等业务优势,全力支持国家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