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 (周超文 邓建刚)29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只见山坡上,田坎边,映入眼帘的全是郁郁葱葱的红苕,甚至茶园和玉米地头套种的都是红薯。时下,也正是红苕块茎进入膨大时期,村民们都在红苕地头忙碌着:疏理薯藤、拔除野草……正在地头忙碌的72岁留守老人李中林高兴地说:“这些年我们种红苕不是吃也不是完全用于养猪,为的是用于加工手工苕粉,让红苕效益翻了几倍。”

红苕是打古镇松林村的传统种植业。近年来,松林村着眼于市场需求,通过深加工,拉长红苕产业链条,持之以恒做强做优红苕产业,使红苕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致富奔康的支柱产业。
今年52岁的王小刚是松林村党支部书记,他与庄稼打了近40年的交道,对红苕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这儿土多田少,主产红苕和玉米,曾经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口粮。”王小刚说,农业社那些年,谁家一日三餐在冬春季有红苕吃有玉米粉喝就是大户人家了。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逐渐好起来,人们虽然不再把红苕和玉米当主食,但松林村的农民依然年复一年在自家地头种红苕和玉米,用于养猪和喂家禽。“玉米脱粒后,晒干了储存起来非常方便;红苕就不同了,存放时间短,冬季也容易烂掉。”王小刚说,由于松林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有红苕,市场上红苕根本卖不起价,就是目前,市场上的红苕也只有0.5元/斤的价格。特别是近几年,农民家里养殖的生猪不时受到传染性疾病的袭扰,给农民带来不小损失的同时,辛苦一年种植的红苕因无猪可养,家禽又消化不了,存放的红苕在开春后大部分就白白腐烂掉,令人心痛。
虽然不时受猪病影响,但这些年,松林村农民对种红苕依然情有独钟,全村红苕种植面积年年都保持在2000亩以上。这么大的红苕种植面积,如何让一个普通的红苕提高“身价”,帮助农户增收,成为了松林村和村支书王小刚在2015年初就开始探索的课题。
虽然现在还是红苕的膨大期,距离红苕进入收获期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但在松林村集体资产公司的手工苕粉加工厂内,王小刚这段时间对生产苕粉的水缸、池子和水管等设施设备都定时检查,破损的及时更换,以确保两个月后红苕陆续收获后,及时开足马力碎红苕、筛淀粉、做粉条,满足市场需求,让农民增产增收。
2015年,为了提高红苕附加值,让农民真正从红苕种植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于是,当年红苕收获前,松林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对苕粉市场考察后就引进能人李亚平建成了手工苕粉厂。与别的苕粉厂不同的是,松林村苕粉厂没有一台机器,全是坛坛缸缸,全部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
“我们生产手工苕粉,不只是为情怀买单,更重要的是因其柔韧度高,提高红苕的‘身价’,让小红苕变成‘金疙瘩’。”王小刚说,纯手工制作苕粉要先打芡、倒粉、上瓢、洗粉、拉粉、晾晒、包装……共有10多道工序。只有这样,制作出的苕粉才有柔韧度,绿色天然、劲道爽滑、连煮数小时都不烂不酽汤,成为馈赠亲友的优质土特产品。
王小刚算了一笔账,1亩红苕地可产3000斤鲜苕,产值只有1500元,而通过手工可加工300斤苕粉,每斤粉条可卖15元,可实现收入4500元,增加了3倍。
“手工苕粉目前虽然在市场上还不愁销,但会做苕粉的人也不少,缺少特色,缺少竞争力。”王小刚认为,农民要靠红苕增收,还应该延伸苕粉产业链,寻找更多的商机。目前,松林村苕粉厂已着手与外地一方便苕粉丝生产公司协商合作事谊,争取今年就能生产用开水冲泡即食的方便红苕粉丝;同时还将通过与纳溪区电商中心合作,拓宽网络销售渠道,让松林村的手工苕粉和熟食红苕粉丝搭上电商快车,从松林村走进大都市,走向全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