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 (唐倩 潘阳薇)近日,“加快强县培育 促进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达州市宣汉县召开,此次座谈会由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省国资委、省社科联、民进四川省委会、达州市政府、省县域经济学会主办。

会议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四川加快培育全国百强县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讨措施、谋划方案。
会上,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宾代表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发布了《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宣汉实践”研究报告》,报告总结了宣汉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与经验,分析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思路和策略。报告提出,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工业着力点、清晰产业时序和抓手,扩大旅游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实力提升,培育专属品牌、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同时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创新、开放、包容、发展新格局。

“培育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将引领带动四川县域经济总量跨越、质量提升、动能转换。”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会主委、省县域经济学会高级顾问赵振铣表示,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下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开放型、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需要构建以都市圈、城市群为龙头,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绿色技术和投资将会提供巨大的创新和增长新动能,绿色技术能够形成百亿级别的发展新动能。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无县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各县市应找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认为,“各县应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布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制造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价值增殖。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新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经济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如何对县域经济升级范式,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总裁助理、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提出了他的见解,“一是提升政府效能,重塑县域政治生态,激活干事动力;二是构筑市场化的发展新平台,尤其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创新平台;三是吸纳县域人才回流;四是寻找发展用地新空间;五是提升政府财政能力。要强化重点县(市)差异化培育,全面实施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搭建县域公共服务平台。”
“只有把县域经济这个全省发展的基本面抓好了,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才有底部支撑。”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原主委陈杰作总结发言。
座谈会期间,与会人员前往四川正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普光)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中信华诚不溶性硫磺、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普光气田科技展览馆等地调研参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