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蓬安:美丽乡村 生态宜居好风景
2021年08月12日 14:3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2日电 (周亮)一幢幢黛瓦白墙的民居坐落在绿水青山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连通起村内村外,一片片稻田碧浪翻滚……初秋时节,行走在蓬安乡间田野,处处彰显着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别样魅力。

油房沟社区新村聚居点。周亮 摄
油房沟社区新村聚居点。周亮 摄

  近年来,蓬安县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态治理,不断夯实农村基础条件,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努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的美丽乡村。

  来到蓬安县兴旺镇三青沟村,放眼望去,一座座农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沥青路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成片的格桑花五颜六色,令人心旷神怡,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新园乡吕家山村新村聚居点。彭圣洲 摄
新园乡吕家山村新村聚居点。彭圣洲 摄

  “以前道路不平,一到下雨天根本没法出门。现在沥青路修到家门口,出行十分方便。以前垃圾都是乱丢的,现在家门口放置了分类垃圾桶,环境卫生相比之前有了极大改善。”三青沟村村民邓小兵说。

  该村村容村貌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蓬安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村紧紧围绕危旧土房、垃圾死角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居颜值。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中,蓬安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治、综合提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川东北民居特色,大力实施农村房屋风貌整治。

  农村垃圾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老大难。针对这个难题,该县大力开展农村“垃圾革命”,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实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同时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还乡村靓丽容颜。

  “以前家里的污水都是不经处理、随意乱倒的。现在后院外面埋好了污水管网,不仅做饭、洗漱产生的污水有了去处,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使用水冲式厕所。”正源镇黄梁村村民杨红英高兴地说,今年,政府对村里200余户群众的厕所进行了改造,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杨红英的这份“获得感”,得益于蓬安县大力开展的农村“污水革命”和“厕所革命”,让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原先污水散排乱排、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得以解决。

  近年来,该县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要求,大力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沼气池式厕所、圈池改造式厕所和厕污共治式厕所“四种模式”。不断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厂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场镇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对靠近城镇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农村区域,将其生活污水优先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统一处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才能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蓬安县不断夯实农村基础,重点突出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领域,解决好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县行政村水泥路实现“村村通”,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825处,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余亩,农村电网升级改造341个村,光纤网络通村率达到100%。

  在加快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蓬安县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的要求,采取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模式,结合乡村建筑特色、文化背景等,加强风貌整治,配套完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及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锦屏镇西门社区、正源镇红豆村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