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美丽乡村教师袁兴容:24年坚守 把最好的课堂给孩子
2021年09月09日 11: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9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如果爱,就深爱。”这是珙县美丽乡村教师袁兴容的座右铭,从教24年,她用爱与执着,撑起了乡村孩子梦想的蓝天。

  不轻言放弃 她走上了三尺讲台

正在课堂的袁兴容。单华燕 摄
正在课堂的袁兴容。单华燕 摄

  翻开泛黄的相册,往事历历在目:1992年,中考落榜,一向害羞内向的袁兴容找到老师,得知可以复读的那一刻,她一路狂奔到庄稼地里告诉正在干农活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停下手中的活,垂着头,双手不知所措却用力地来回搓着,内疚两个字明显地写在脸上。懂事的袁兴容明白了,家里四个孩子,仅靠种地的收入,实在无力再供她读书。没有哭泣、没有抱怨、甚至没有一丝叹息,她默默地拿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平静地说了一句:“爸,我来。”这一干,就是三年。

  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有面向黄土背朝天吗?不愿意向命运屈服的袁兴容,随时关注各种招考信息,闲暇之余就看书学习。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1995年,县上招考教师,她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教师。她说:备考那几天,我在家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亲什么也不要我干,他用这种方式弥补一个无奈的父亲对女儿的愧疚!其实,无论我的命运如何,我都不怨父亲!

  随后,她进入进修校学习了两年,带着欣喜、带着憧憬,袁兴容站上了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24年。袁兴容说:“刚开始当老师就是想要跳出农门,但是走上了这个讲台,才发现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

  无悔的选择 她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袁兴容与家长互动、交流。单华燕 摄
袁兴容与家长互动、交流。单华燕 摄

  “从来也不需要想起,因为从不曾忘记。”聊起孩子们,袁兴容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第一届学生中有个叫周海的孩子,和15岁的姐姐相依为命,无人管教的他成了脱缰的野马。如何感化这个可怜的孩子呢?无数次劝说和批评无果后,袁兴容带着孩子来到从小把他带大的爷爷坟前,回忆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讲讲失去爷爷的日子!情到深处,孩子忍不住嚎啕大哭,袁兴容一边帮孩子擦眼泪,一边告诉他,孩子,不哭,从今以后,老师代替爷爷爱你。

  第二届学生带到三年级,袁兴容被学校安排教别的班级,袁兴容提前对孩子们说道:“老师有件难事需要你们帮忙,如果老师不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好好听新老师的话,能帮老师这个忙嘛?"孩子们沉默着,一言不发,袁兴容对班长说道:“你是班长,要勇敢,你带头举手表示同意。”班长慢慢的举起了手,紧接着,两只手、三只手……全班26名同学,25双小手含着泪缓缓的举了起来。可坐在最边上的一位小姑娘一直没有举手,她环顾了四周,看到大家都举起了手,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一哭,孩子们都跟着哭了起来。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袁兴容没有像往常一样喊孩子们下课,因为她不敢说话,怕一开口就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她迅速走出教室,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克制已久的泪水脱框而出。还没有等她平复好情绪,孩子们一拥而入来到她办公室,把自己写的小纸条塞到她手里,转身就跑回教室端坐着等着她,这一节课师生们都格外用心。袁兴容说,这些小纸条,至今都还珍藏着。

  第三届、第四届……她用无悔的付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用爱与奉献为山里娃点亮了希望的明灯。袁兴容说:“孩子们总能带给我太多的幸福和感动,每次作文写最喜欢的人,几乎都是写的我;孩子们成绩考好了,总会围着我欢呼雀跃;毕业的孩子每一次的电话问候,都写满了想念……不经意间,孩子们已然成了我的“心头肉”。

  不断地学习 她要给孩子们最好的课堂

  夜深了,柔和的灯光伴着乡间的虫鸣,格外温馨。袁兴容结束了一天忙碌,正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英语!自己中学学的英语知识丢了很多年,为了上好英语课,袁兴容花了一千多元钱,买了英语点读笔学习,一边自学一边教孩子们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英语居然有8个孩子考了100分!

  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给孩子们最好的“课堂”,这是袁兴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贪婪”的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她总是早早就到,她说要抢占有利位置;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她有空就去“搭讪”,她说能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儿童心理学》是她最喜欢看的书,她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读高中的儿子只要回家,就缠着儿子教她电脑知识,她说有了电脑的帮助,她的课堂更有趣了……

  谈起对未来的期许,袁兴容说:二十四年来,她经历和见证了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泥泞山路,如今已经通车;当年破旧的校舍,如今已经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当年微薄的待遇,如今已经翻了好几番。学校已经接通网络,实行了数字化教学,老师们也越来越自信。她期待,未来有更多地优秀青年投入到教师行列,尤其能够到乡村去,用爱心和知识,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