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 (吴平华 张忠秋 竭召林)在珙县的中秋节,能和月饼一较高下的小吃,恐怕只有糍粑这一味。中秋佳节,小巷里“咚咚咚”的手打糍粑声也藏不住了。
近日,在打糍粑现场,热心市民称,打糍粑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十分繁复的工序。糯米用清水浸泡两天,期间不停换水、揉搓,然后洗净沥干,才能装入饭甑。旺火蒸二十分钟后,糯米清香四溢,看起来晶莹剔透。

石舀、木棍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手打糍粑的关键环节。打糍粑的“师傅”介绍到,打中间是打不烂的要,要转来转去打的边边。
尽管有师傅的指导,但若非十几年的手艺,打糍粑也绝非易事。当上手体验时,不得技巧,被“黏人”的糍粑缠得无从下手。

持续大约半小时后,糯米变得绵软瓷实,糍粑也就雏形初现了。将糍粑放到案板上,师傅将其揉搓成大大小小的团状用以储备售卖,记者则裹上黄豆粉和白砂糖,趁热替大家尝了鲜,软糯香甜,口感细腻,让人连声称赞。
作为四川地区特有的中秋习俗,打糍粑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吃糍粑则寄意着幸福、甜蜜的美好愿望。与大街小巷机器生产的月饼不同,糍粑不执着于口味多少、甜咸之分,它讲究的是手工慢舂,是众人合力,是在舂棍的一起一落中,全家人对于秋天这一抹甜的无限期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