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4日电 过去四川凉山很多孩子因为普通话水平不行,上课听不懂,成绩一直提高不了,很多彝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不愿意再回到课堂。据统计,2018年凉山州约50万学前儿童中,49%的孩子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这也直接导致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质量很难提升。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凉山民众如期脱贫,2018年7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以下简称“学前学普”),2019年又扩展到乐山市“两县一区”,委托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组织实施。三年试点期间,共有43.6万名彝族幼儿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

惹列日作是土生土长的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人,5岁时在车祸中失去左下肢。如今,惹烈日作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幼师。五个学期下来,她教会了92个孩子说普通话,“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说好普通话,走出大凉山。”
3年来,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顺应学前教育规律和大小凉山民族地区实际,积极对接相关部委、地方和社会爱心资源,实现大小凉山20个县(市区)学前儿童的全覆盖,目前在园幼儿29.2万名,进入小学阶段学生14.4万名。促进会委托的两家技术保障单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514场,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组织400多名督导员现场督促指导69501人次,研发和发放各类教辅材料236万余套。
今年6月,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对“学前学普”行动试点成效开展了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学前学普”儿童普通话合格率大幅提升,无论是在园幼儿还是已进入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普通话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
“学前学普”带给试点地区的,不仅仅是幼儿们学会了普通话,还有进入小学阶段学生明显提高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
奶古子到的妹妹勒古莫日正在读一年级,此前她在幼教点参加了“学前学普”,一年级暑期期末考试妹妹语文成绩83分、数学成绩94.5分,为全班第一名。

凉山州监测数据显示,一年级学生语文平均分由开展学普前的38.60分提高到59.24分、数学平均分由47.43分提高到69.09分;二年级语文平均分由42.29分提高到52.70分、数学平均分由52.71分提高到72.2分。
普通话学习也带动了学生自身好习惯的养成。麦钰馨是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中心幼儿园孩子,入园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学习普通话后,慢慢变得活泼开朗,喜欢跳舞、绘画、讲故事,回家后一直拉着妈妈讲今天的绘本故事。不止她,大多数幼儿能自主刷牙和洗脸,知道排队和谦让,对学习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逐步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前学普”的这三年,也是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百姓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三年。“积极支持学龄儿童入学,严禁让孩子中途辍学”被写进昭觉县三河村的村规民约。相比语文课文读得磕磕绊绊的家长,小学生个个都能背上几首诗歌。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表示,下一步“学前学普”将逐步向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小学阶段延伸,并将适时拓展到其他民族地区,让更多幼儿尽早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