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5日电 (何雪)15日,2021天府书展开展首日,作家杜阳林新书《惊蛰》分享会在天府书展举办地成都新会展中心举行。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与四川作家蒋蓝前来“扎场子”,就杜阳林的长篇小说《惊蛰》展开对话。
“我算是看这本书比较早的,这本书还没有成书的时候,我就看过它原来的样子。单就书名来说,就引起了读者很多联想。惊蛰,24节气之一,这一天雷声大作,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宣布春天已经到来。书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一种唤醒。”阿来坦言,无论是小说里的少年,还是那个地域的文化,都需要被唤醒,改革开放就是对全中国的唤醒,对于个人的意义就是成长。

阿来说,《惊蛰》中的凌云青,不断被生活苦难击倒,自己挣扎着爬起来,踉踉跄跄继续前行。“只有苦难,才能形成真正的洗礼,所以我给阳林说过,他写这个凌云青是更有现代意义的路遥写过的那个'高加林',被时代的雷声惊醒,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在《惊蛰》这部小说中,杜阳林将目光和故事,放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川北偏远的一个小乡村。小说呈现的十年光阴,正是中国大地风云突变的十年,也与小说主人公凌云青成长的十年同步。杜阳林笔下的“观龙村”,并非田园牧歌的清幽存在。小说以“凌永彬丧礼”开篇,在丧礼上,观龙村大部分人不知道引魂幡上写的什么,杜阳林眼如电笔如刀,他看到了贫穷的可怕——物质贫穷不是最可怕的,精神上的贫瘠与干涸,才更叫人揪心。

“我幼时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于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以自身独有的眼光与深切的体验,将过往身边的人和事,糅合进故事情节,演绎成小说。”杜阳林说,对于生活的细心体察,以及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得他在对于人性的开掘方面,颇有所得。
杜阳林认为,他的这部小说,承载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他希望能把一个群体的共情,诠释得更好。至于阿来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杜阳林笑言:“我之前很担心说自传,怕人家说我'卖惨',但阿主席鼓励我,他说很多作家都是写自己的经历,要我勇敢,要打开写作,所以我承认这部小说有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有我和身边人的影子。”

四川作家蒋蓝也是《惊蛰》的首批读者,他点赞杜阳林创作了一部比较成功的非虚构小说。“这部作品和现在当代流行的小说有一定的距离,当代很多人讲玄幻,写穿越,更多的写一些比较舒服的,展开想象的写法,阳林的小说更多是纪实,而且是面临大家不太愿意面对的成长经历中的苦难。”
蒋蓝认为,在阳林的这部新书里,在整个对乡村叙事的过程中,他比较冷静,甚至有点冷酷。我不完全把它理解为是一部励志作品,励志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残酷和残忍,很少人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写到自己的成长和故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