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罗江区白马关镇:实施党建引领实践行动 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底”
2021年11月01日 11: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马俊杰)行走在万佛村,村道宽阔平坦,庭院清洁,贵妃枣产业园与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孩童老人在修葺一新的休闲活动广场小憩嬉戏。而另一边,党群活动中心旁边的专家大院里,村支部书记金利琼正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今年的收成,讲述白马关镇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接地气、顺民意”的做法,展望万佛村未来发展。除了万佛村,在白马关镇,处处也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火腾腾的景象

  近年来,罗江区白马关镇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双抓一提”实践行动,将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行动优势,奋力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

  抓组织建设,夯实支点,预防无作为的“破窗效应”

万佛民俗村。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万佛民俗村。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解决村级阵地功能不全、干部队伍结构不优问题,罗江区白马关镇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思路,避免“守摊”思想,激活发展潜力,一方面将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情况摸排前置,精准掌握规模、资产、功能、作用等,积极协调区级部门建设资金100万余元,新建阵地1处,改建扩建2处,对功能不齐全的2个活动阵地整体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突出“能”的条件、“干”的要求,吸纳“能人型”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常职干部高中以上学历增加7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从52岁降至47岁。针对后备力量实施“以老带新”,结成对子17对,通过“定期上挂、出去学、进来教”复合锻炼培训模式,选派7批次10余名村“两委”干部上挂锻炼,将30余名优秀人才、致富能人纳入村干部后备库,同时组建产业专家组4个、技术服务队11支,凝聚服务发展合力。

  抓治理效能,消除盲点,解决不平衡的“木桶效应”

万佛民俗村。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万佛民俗村。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服务体系方面,着力构建“1个镇级服务中心+12个村级(社区)服务点”的两级便民服务框架,实行“全岗通”“马上办、一次办”等便民服务模式,依托“农联”载体,统筹党员干部、乡村人才等资源,常态化开展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政策宣传、订单推广、代销代购等服务,年服务农户2万余户。依托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引导群众办事前线上进行咨询、预约、预审、办理,36名网格员定期走访上报,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形成服务闭环。全覆盖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道德档案”,加强村民行为积分制管理,吸收整合526名议事代表、38名本土乡贤,完善议事决策机制,依法组建邻里乡亲互助会、红白喜事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建成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法制大讲堂”“民风宣讲”等宣传活动80余场次。

  提振兴势能,找准焦点,形成共发展的“蝴蝶效应”

  白马关镇围绕特色文旅资源发展旅游观光、特色民宿,建成特色农家乐、民宿40余家,新增功能业态景点2处、农旅融合发展基地3个,引进水晶艺术小镇、云躲山居等重点文旅项目,扩大农文旅产业规模,形成主导产业闭环,激活产业兴旺“一池水”。2020年,实现全镇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2.22万元,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2个,5-10万元的村4个。同时,全面发挥支部推进、党员示范作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和村组道路硬化等项目,先后改造高标准农田近4万亩,改造新建乡村产业路40余公里,改扩建旅游通道10公里,打通合并村断头路18公里,修建改建水利基础设施20余个,铺设输气输水管线10余千米,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6%以上,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推动脱贫攻坚长效稳固、乡村振兴整体推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