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向全国公开征集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城市宣传短视频
2021年11月01日 21: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吴平华 )1日,据资阳市委宣传部透露,为充分彰显资阳城市魅力,传递资阳发展理念,塑造资阳城市品牌,进一步凝聚资阳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展示资阳城市形象,提升资阳知名度、美誉度,从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资阳市将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资阳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城市宣传短视频。

  据了解,城市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紧紧围绕资阳城市发展定位和文化特征,融城市特色、时代气息于一体,既能反映资阳特色自然环境和文化精髓,又能展现独特的城市形象和精神风貌,彰显城市魅力。富有创意,具有唯一性、独特性、较强的震憾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便于记忆传诵,未公开使用过。语言精炼,字数原则上控制在20字以内,同时提供200字以内含义阐释和创意说明。方便运用,适合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载体上传播。版权完整,作品具备完整、独立、排他的知识产权,如涉及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由作品提供者负责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应征作品限每人3条以内。

  城市形象标识要求体现资阳特色,设计契合资阳“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发展定位,体现资阳历史底蕴、区域特征、文旅融合发展等特色,可参考融入市花市树(柠檬花、柠檬树)元素。参与者需要遵照以下设计格式:300dpi分辨率的jpgpng等可预览格式,其中像素图片投稿尺寸等比例宽度不低于8000像素,选中方案须提供相应的PSD、EPS、CDR、AI等可操作工程文件格式。应征人可同时提交3套以内设计方案,所提交作品必须为原创。

  城市宣传短视频要求展示资阳美好形象,作品需体现资阳视角,主题不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展示资阳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城乡变迁、美食美景、生活场景。创新形式,作品以创意短视频、街拍、VLOG、情景短剧、航拍等为主,时长不超过180秒,画质清晰稳定,色彩自然协调,不添加任何水印和LOGO,横屏竖屏皆可,便于在新媒体端传播。导向正确,作品应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资阳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愿景相结合,讲品味讲格调,杜绝低俗庸俗。拥有合法著作权,作品必须为本人或单位创作的原创作品,不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等权利的情形,也不存在设置抵押、质押、担保等情形,无任何权利瑕疵。

资阳城市新貌。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资阳城市新貌。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据悉,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征集参与者填写《资阳城市宣传语和城市形象标识征集表》后,可通过电子邮件、邮寄或直接交付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电子邮件。参与者可将《资阳城市宣传语和城市形象标识征集表》电子稿,以word文档发送到征集邮箱442411767@qq.com。邮寄或直接交付。参与者可将《资阳城市宣传语和城市形象标识征集表》书面稿邮寄至: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广场路1号(市委宣传部1309办公室),邮编:641300,联系电话:028-26110529,联系人:徐女士。(信封请注明“应征函”);城市宣传短视频创作者通过“今日资阳”客户端、资阳网“资阳城市宣传短视频征集活动”专题页面自行上传作品。

  据介绍,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评选将邀请知名评审机构,文化、社科专家,媒体代表等组成评审小组,对收集作品进行一定比例的初筛,不限数量选出获奖提名名单,在市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接受网民投票和意见反馈。通过网民反馈和评审小组终评,分别产生5名获奖名单,并公示5个工作日后,确定1条城市宣传语、1个城市形象标识备用。

  城市宣传短视频邀请文化、社科专家,媒体、网站代表等组成评审小组,根据作品主题、作品创意、作品感染力、制作技术、传播效果等指标维度进行综合评判,对征集到的城市宣传短视频评选一、二、三等奖各1名,创意奖1名,制作奖1名,入围奖10名,人气奖10名(其中,作品点赞数量仅作为人气奖的评选标准。获一、二、三等奖、创意奖、制作奖和入围奖的作品不再参与人气奖评选)。评选结果在网上公示。

  据悉,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获奖作品每个奖励应征者个人(或机构)5000元人民币,最终选定使用的城市宣传语和城市形象标识分别再奖励5万元人民币。若最终确定作品为多人创意融合产生,则按照各自贡献度按比例获得奖金,其中贡献度由主办方确定。

  城市宣传短视频获奖作品,一等奖按5万元人民币奖励,二等奖按3万元人民币奖励,三等奖按1万元人民币奖励,创意奖按5000元人民币奖励,制作奖按5000元人民币奖励,入围奖按1000元人民币奖励,人气奖按1000元人民币奖励。(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