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5日电 (陈晓静)一直以来,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分行”)深化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服务流程、优化投诉处置、培育消保文化,多措并举助推分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迈上新台阶。

今年,防范电信诈骗是分行重点开展的消保工作之一,持续开展一系列面对社会公众的宣教活动。近期,分行辖区内各营业网点组织了以“离电信诈骗远一点,靠平安幸福近一点”为主题的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消保公益活动,同时在业务工作中恪尽职守,擦亮眼睛,帮客户盯紧钱袋子,识别诈骗分子,取得了突出成效。
案例1:成功堵截电信诈骗
9月28日中午11:50左右,成都滨江支行理财经理唐政接待了客户曾先生。此前,曾先生在该行购买了5万元的理财产品,曾先生告诉唐政说他要急着用钱,让唐政帮他赎回该笔理财。
唐政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询问了曾先生取钱的用途,曾先生表示网上有“专家”推荐了一款药物,他准备购买。唐政听到这里立刻提高了警觉,认为事情有蹊跷,用这么多钱在网上买药?这是不是诈骗分子的伎俩呢?唐政决定再进一步试探此事真假。
唐政告知曾先生产品赎回后可能无法马上到账。曾先生着急地说:“‘专家’说实在没有资金可以用“花呗”借点钱,先付这个药费。”过了几分钟,“专家”又告诉曾先生试试微信上面的微粒贷,让曾先生能借多少是多少。
此时,唐政基本确定这是一起诈骗案件,在征得曾先生同意后,唐政看了他和“专家”的聊天记录,显示一个网名叫“健康咨询师”的人,在微信中鼓吹某种进口药,进行各种夸大宣传,还指导曾先生办理网贷买药。唐政立刻告知曾先生这很可能是诈骗,不可以转款,更不能去贷款。
随后,唐政以曾先生子女的名义回复微信,让专家给他打电话,说想了解一下是什么药,对方却没了回音,拨打“专家”电话也一直无法接通。这时曾先生恍然大悟,随后唐政帮曾先生把“专家”微信、电话拉黑,并提醒曾先生要多加提防诈骗分子。
案例2:堵截网络诈骗汇款
9月27日中午,一名老年客户刘某到民生银行温江支行要求办理信用卡无卡存款。服务经理为客户排号后,通过柜台进行办理,运营柜员谢蒙关注到客户年纪偏大且神情较为急迫,便进一步询问了客户的存款用途和存款的卡号,客户告知了卡号后,柜员发现客户提供的是一张信用卡卡号。
谢蒙想到通常情况下多数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一般不会主动使用信用卡,于是进一步询问了客户的存款用途,客户表示:一直以来有温江支行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他,刘某的儿子正在服刑中,服刑前办有一张信用卡,卡上有欠款没有结清,这对刘某的儿子服刑不利。
客户反映的情况与温江支行反诈培训中的一个案例有相似之处,而经过了解,刘某的儿子也确实在服刑。谢蒙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一边安抚客户一边将相关情况报告给了支行流程监控岗厉珉,并询问客户每次通知他存卡的所谓“温江支行”的电话号码。
通过客户提供的电话号码及相关短信,谢蒙和厉珉发现来电号码是多个个人手机号码,而温江支行不会用个人手机号对客户进行通知,并且发来的短信也非温江支行的服务热线号码。
两人立刻引起警觉,进一步查询客户提供的卡号,经核实,该信用卡卡主与客户的儿子同名,但是申请开卡和常住地是在另外一个城市。
客户听后情绪较为激动,坚定表示要给儿子还款,温江支行工作人员提示客户,他遇到的很可能是电信网络诈骗,并将相关情况向110和辖区民警报告,公安部门立刻给客户来电明确告知客户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一定不要存款和汇款。经过耐心的解释,最终客户才明白过来,并对温江支行及时堵截该笔交易表示由衷感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