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市:推动城市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2021年11月13日 13: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吴平华 )简阳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抓住发展环境这一决胜未来的关键,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简阳将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拓展开放空间,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

  招引攻坚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合作

  10月14日,“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共创新未来”成都•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发展专题推介会在上海举办,东方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等商协会、企业代表60余人参加。推介会围绕高临空指向性产业发布了10项重大投资机会清单,涵盖临空TOD综合开发、临空商务商贸、临空总部等领域,预计将释放323亿元投资机会。

 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简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简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近年来,简阳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赛道,大力引进产业链头部企业和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聚焦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开展专场投资推介。通过一系列招商活动,精准有效地宣传了简阳市的投资环境和比较优势,目前,临空经济产业园已招引产业项目59个,入驻企业1800余家。园区现已签约引进普洛斯、丰树、万纬、申通、中通等企业。

  接下来,简阳将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城市“朋友圈”,加强城市宣传营销,持续提升简阳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与周边城市开展交流合作,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健全落实协同发展制度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

  外联内畅打造更高能级综合交通体系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正式投用,推开了成都对话世界的新大门,也为简阳搭建起了联通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3公里的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正在借势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核心地位,系统梳理和规划连接机场客货通道、高快速路、地铁等立体交通体系。率先实施的简州大道、迎宾大道,就是简阳打造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先手棋”。

  从简阳出发,便捷、高效的对外交往通道还将持续加速构建。金简仁、成龙简快速路已基本形成通车能力,成渝中线高铁、成自高铁、成渝高速扩容改造、蜀都大道东延线等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简阳“1空7高14轨22快”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同城“半小时交通圈”等路网体系正加速成势成型。

 简州大道。简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简州大道。简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接下来,简阳将依托紧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完善物流通道建设,加快空铁公衔接“最后一公里”服务设施和场站布局。畅通市域整体联动、区域高效连接的交通“内循环”,健全“快速路+主干路网”接驳体系,加快构建同城“半小时交通圈”。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政务服务品牌

  10月25日,简阳市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出78项“跨省通办”事项,重点涉及公司设立登记、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方面政务服务事项。

  “近一年来,我市‘跨省通办’朋友圈不断‘升级扩容’,我们一直在积极开展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统筹协调、主动对接各地政务服务资源,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跨省通办’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阳市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市场主体在简阳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的核心。简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改革,打通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将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各部门分设的若干业务窗口整合为具有跨部门通办能力的“综合窗口”。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打造“简易阳光”政务服务品牌。

  同时,简阳市行政审批局积极开展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主动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与德阳市绵竹市、眉山市彭山区、资阳市雁江区和资阳市乐至县四市五地积极探索构建跨区域线上线下审批服务机制,共同签订《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协议》,把居民身份证办理、医师多机构备案、申报纳税等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5个事项纳入成德眉资跨区域通办范围。

  织好服务网,做大政务服务“朋友圈”,简阳市不断优化“跨省通办”合作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接下来,简阳将稳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4.0行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发扬“服务员”“店小二”精神,完善惠企政策直达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坚持审慎包容柔性执法,做到“企业无事不扰、服务无处不在”,让市场主体在简阳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