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梓潼:下沉一线听民音 助推村集体经济“壮”起来
2022年01月18日 21: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8日电 (孔祥飞)冬日的清晨,绵阳市梓潼县黎雅镇马安村1社的彭怀银提着一大桶饲料走向泉门水库鲈鱼养殖场,随着一撮饲料撒在水面上,鱼儿们欢腾着,一片欣欣向荣……

  可就在半年前,马安村的鲈鱼养殖还遭遇着发展瓶颈。

  “高书记,我们马安村水质好,很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但目前还是个别群众自发养殖,规模和效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村支部书记彭怀云说。

  “我们也想搞养殖,增加家庭收入……”马安村2社的杨廷全说道。在坝坝会上,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向黎雅镇“听音问廉绵州行”走访小组吐露心声,反映困难,高敏作为纪委书记,也是走访小组的组长,认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群众的需求。

  开展“听音问廉绵州行”活动以来,镇党委组织干部走村入户,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与群众拉家常、谈发展。

  过去,黎雅镇马安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经济收入增长点以水稻制种为主,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出水产养殖业的特殊优势,村民纷纷向“听音问廉绵州行”走访小组反映能否进一步利用该村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走访小组实地调研了解马安村因绵阳武都引水工程用水全境灌溉,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较好,拥有小二型水库4个、大小塘堰100余口,较为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但如何将村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村民,让全村人都能受益,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因为鲈鱼养殖投入大、水质要求高、需求面积大、管理要求相对专业,在普通老百姓中推广有困难。

  走访小组及时将相关情况收集梳理,并专题报告黎雅镇党委政府研究。镇党委提出了以马安村泉门水库为新基地,采取村集体投资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听音问廉绵州行”活动的推动下,发展壮大难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新基地建起来了,2021年该村陆续投入90余万元,增加了鲈鱼养殖14箱,马安村成了县内小有名气的鲈鱼养殖村,鲈鱼也销往成都、绵阳等地,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鱼”。

 纪检监察干部实地查看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王柯利 摄
纪检监察干部实地查看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王柯利 摄

  “鲈鱼长的怎么样,江苏那边购买的饲料好用吗?”“还是要加强预防,定期监测水质,定期撒药……”通过“听音问廉绵州行”活动,镇党员干部纷纷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推动镇村产业发展等,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及时答疑解惑,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经过发展,马安村现已有水域养殖面积1000余亩,产值达到近800万元。目前,村集体的14箱鲈鱼全部投入生产经营,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40余万元,经营纯利润可达35到50万元左右,而利润也将全部列为村集体收入。

  “村上有了钱,2组到7组的路可以再修宽些,大堰、山湾堰这几个堰塘也能再维护下,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大家的日子好过了,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强了。”村书记彭怀云笑脸盈盈。

  “我们将着力建立听音问廉长效机制,通过‘听音问廉绵州行’活动,以真听实干化解乡村产业发展难点堵点,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惠及更大民生,确保各项工作见效,助推乡村振兴。”梓潼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熊钰华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