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9日电 (吴平华 吴磊 严晓睿 )珙县紧扣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明确重点,突出“六个抓手”,围绕优化资源配置,着力优布局、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全力答对考好两项改革“考卷”。
健全机制抓统筹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和督导组。同步建立健全定期交账、问题化解等工作机制。在管理体系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落实任务一竿子插到底,明确县级决策主体、片区协调主体和镇乡(部门)实施主体,建立“县级决策、片区协调、镇乡(部门)和国有平台公司实施”的管理体系。同步组建规划编制、资源统筹、项目运营3个工作专班保障运行。
紧扣四川省、宜宾市印发的实施方案,拟定《珙县统筹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实施方案》。针对乡镇、部门(单位)力量协同不足等问题,在组织架构上,进行化繁为简、整合统筹。在两项改革“后半篇”领导小组统筹下,组建县领导牵头负责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6个工作组,将27个工作方案分别纳入各工作组,统领镇乡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工作方案推进工作,明确领导责任,掌握好节奏,精准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系列工作落地落实。
充分衔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结合珙县地形,构建轴带发展空间,坚持顺向优化、分层分级、系统谋划、前瞻思维、底线管控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紧扣“按实际划分片区,按片区编制规划,按规划优化布局、配置资源”的方向路径,统筹考虑资源禀赋、经济关系、社会联系等因素,顺应自然地理走向、经济发展趋向、人口迁移动向和人文情感倾向,科学划分镇乡级片区。加强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主干道产业带和经济带,构建“一核(珙县县城片区)三中心(孝儿片区、上罗片区、洛亥片区)”的发展空间格局,并将片区划分作为资源要素配置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对标补短抓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组织开展“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大走访活动,广泛调研、全面自查,按照清单化、项目化对标补短,兑现两项改革“前半篇”作出的承诺。系统梳理重点任务、特色亮点、工作问题等3项清单,细化明确重点任务、特色工作。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统筹打造上罗镇、珙泉镇鱼竹村2个集成示范点位,有序推进巡场镇龙祥社区等5个直联观测点建设。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延长片区内产业链条。注重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涉改镇上罗镇城镇路政设施、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等16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珙泉镇鱼竹村26个乡村道路、旅游发展、幼儿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建成珙县巡场镇新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主动回应群众关切。
实施“资源集约、产业提质、服务便民、治理优化、基层巩固”五大攻坚行动,探索“一肩挑”后的“双线”监督治理模式、具有珙县特色的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新模式、山区县服务次中心创新样本、推广村党组织领导下村级民事代办制度等4项工作重点纳入市级调研课题;村建制调整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支队伍管执法、分行业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养老服务“一镇一专员、一村一专干”、珙县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等5项工作重点纳入县级调研课题。
总结经验抓推广
按照“三刊一体,内外并重”的宣传体系,持续整合多方资源力量,加大宣传力度。目前,珙县已有40余篇信息被中省市采用。其中,关于珙县探索山区互助养老模式的《一份“四方协议”擦亮山村最美“夕阳红”》在民政部新闻中心刊载,《珙县四“动”同步发展集体经济、打造医共体“区块链”》等经验信息,受到省、市两改办专刊肯定推广。
特别是具有珙县经验的“四方合约”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推广。珙县探索“一肩挑”后的“双线”监督治理模式,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关注,工作经验被四川省纪委监委向全省推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