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什邡市“洛口堰”的前世今生
2022年01月25日 20: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都江堰与洛口堰卫星对比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都江堰与洛口堰卫星对比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5日电 (刘倩 易延端)日前,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李冰。

  李冰,一个因主持修建都江堰而被世人记住的人物,一个因民间传说纷呈而难以定义的形象,随着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的播出,再次进入“天府之国”民众的视野。

  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末年,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距离都江堰数十公里、长江2级支流的什邡市石亭江洛水高景关,还有一座由李冰设计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洛口堰”。史载,李冰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洛口堰就位于现在的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它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两大水系。沱江上游则有三大支流,分别为绵远河(绵水)、石亭江(洛水)、鸭子河(湔水)。三大支流中,尤以洛水水患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百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什邡县志》载洛水河道水利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
《什邡县志》载洛水河道水利图。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

  洛水,就流经如今的什邡市洛水镇。“岷江水患的治理,仅仅只是蜀地水患问题的一部分。李冰和蜀地民众知道,沱江水系特别是沱江上游的洛水更为凶猛,所以他才发出了‘忧沱江’之叹。”洛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兴林认为,正因为如此,要治理好蜀地的水患,不仅仅只是治理好岷江就够了。

  “都江堰用于岷江流域的治理,岷江之水抵达成都平原的中南部地区。所以,岷江治理好了,只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而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沱江水系造成的,最大的变数就是古洛水。”什邡本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也有类似看法。

  “李冰作为蜀守,对成都平原肯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成都平原是两大水系构成的,治理岷江及其支流、沱江及其支流,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后期重点放在了什邡。”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钊认为,李冰在什邡治水和在都江堰治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洛”即洛水,发源于川西北大山中的洛水,顺着山谷流出大山进入平原时,必须从狭窄的高景关夺路而出。两山对峙的高景关使得河道急剧收束,时常堵塞,因而危及下游。据《华阳国志》《蜀中名胜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时常给什邡、广汉一带造成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灾难。

李冰陵入口处的“蜀中首圣”石碑。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李冰陵入口处的“蜀中首圣”石碑。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高景关依然壁立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每当雨季,洪水从狭窄的山中水道而来,穿过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

  根据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的资料记载,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李冰采用了“火烧水击”的方法。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然后,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和火堰。

  “李冰所处的那个年代,要靠人力完成这种工程,是十分困难的。”在廖兴林看来,当年的李冰必定是经历了千难万险,在长期的调查分析和实验中才发现了热胀冷缩的爆破原理。而采用“火烧水激”,就能实现对瀑口山体的爆破,然后再用人工梳理打开瀑口,水患也才能解决。

  “什邡夏季山区十里不同天,一会儿晴、一会儿大雨倾盆,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区。”廖兴林是什邡人,正因为如此,他对李冰“向天借水”的过程尤为感慨。“汛期来临前,组织民众在山洞和山上同时架火烧山,从狮子王峰山下倾泻而来的山洪迅速到达瀑口处,巨大的爆破声响之下,山体轰然倒塌,伟大的通山工程才顺利完成。”

  对成都平原而言,仅有都江堰还不足以高枕无忧。在什邡高景关修建洛口堰,与都江堰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这才造就了“天府之国”。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将朱李火堰称为“小都江堰”。对此,廖兴林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朱李火堰和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两座水利工程经历了大自然的风云雷雨,2000多年来一直坚如磐石,至今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灌溉着什邡、绵竹等地的万顷良田,共同造就了“天府之国”。

  郭辉图也认为,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其功能和地位,并不在都江堰之下。“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是四川两条大的水系,正因为李冰在岷江水系修建了都江堰、在沱江水系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虽然都江堰的名气广为流传,但朱李火堰同样重要。”

  在2019年召开的李冰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指出,天府之国不仅得益于都江堰,洛口堰(朱李火堰)也有重要贡献,应该将都江堰和朱李火堰联合起来进行开发建设。“李冰治水始于都江堰,终于章(山)洛水。能不能把章(山)洛水纳入到整个世界文化遗产,甚至以后重新开发建设。”

  李冰陵,就在洛水镇章山之上。章山之下,沃野千里。李冰陵入口处的“蜀中首圣”石碑。“李冰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廖兴林认为,李冰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他心系苍生的民本精神,还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在今天的什邡,除了朱李火堰、李冰陵园,还有升仙台、大王庙、川主庙等大量历史遗迹。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李冰礼斗上苍、羽化飞升的传说故事。“千古六字诀昭列理川治蜀规臬矩范,一部水利史默垂职事为人懋绩英声”,陵区大门前的这幅门联,道尽了“镇水之神”的千古功绩。

  2020年,包括李冰陵、李冰治水遗址公园在内的李冰文化旅游景区,已经成功通过国家级3A景区评审验收。“李冰文化是洛水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和打造的价值。”廖兴林表示,当地正积极谋划以李冰陵园为主体,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他从治水到治世的东方哲学,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