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9日电(王爵 文俊)古宇湖畔赏湖光山色、古驿道上听牌坊故事、稻花香里品龙虾美味......8日,走进四川内江隆昌市,一股精致靓丽的“小城风”彷佛浸润着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近年来,隆昌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为抓手,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豪情描绘“诗和远方”新画卷。

隆昌是“中国石牌坊之乡”,境内分布着民清时期的石刻牌坊17座、石碑4座,以其“全国最大的石牌坊群”“牌坊种类多样世界唯一”闻名遐迩。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奔腾,隆昌逐渐形成了牌坊文化、客家文化、夏布文化、青石文化、沱灌文化等多张特色文化名片。
舌尖体验是游客对一座城市最直观的感受。在隆昌,精制慢煨、汤亮味鲜的羊肉汤名闻巴蜀;肉质鲜嫩、嚼劲十足的红烧鸭秀色可餐;绿色健康、口感润香的豆杆唇齿留香;热辣爽口、香味四溢的稻田虾令人回味无穷。
隆昌的交通区位优势极为突出,这里素有“川东门户”之称,与重庆市荣昌区为邻,距离成都210公里、重庆138公里,是成渝线上重要的交通节点。目前隆昌已经形成了以1条高铁为纽带、2条铁路为支撑、3条高速公路为依托、4条国省干道为骨架的交通网络体系。便捷的交通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隆昌,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凭借着优良的自然生态、厚重的文化底蕴、诱人的特色美食,隆昌的文化和旅游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隆昌已建成了石牌坊、古宇湖、圣灯山等6个A级旅游景区,5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和重点村,2个四川省农业主题公园,并先后获得“中国青石文化城”“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南关石牌坊古镇于2021年获评首批四川“天府旅游名镇”。
“早在2007年,隆昌就被确定为全省41个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隆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李晓佳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文化和旅游业迎来了全新的重大机遇,也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增添了底气。”
多维保障 增强创建“动力源”
隆昌市把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工作作为全市的“1号工程”来抓,从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政策保障、宣传推广强化等方面发力,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成立了由隆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每周调度、半月督导、每月报盘”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项目、一个倒排工期表”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揽、政府主导、文旅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体系,在全市上下掀起了“比先争优”的创建高潮。

先后出台《隆昌市全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隆昌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19个文件,并设立5000万元文旅产业专项资金,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实施文旅品牌推广上,策划创作“宣传部长邀你游隆昌”“知名人士推介隆昌”“外国友人赞隆昌”“画家绘隆昌”“非遗展隆昌”“镇街亮品牌”“主播推美食”等系列融媒体产品10余个,以及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和深化氛围营造,定期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旅活动等,把隆昌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的决心、信心和举措,呈现给了社会各界。
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操刀,四大班子统筹协调,市级财政全力保障,督检考核动真碰硬,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全民参与人人共享。这是隆昌全市上下奋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真实写照。

卯足干劲 提升全域“软硬件”
在位于隆昌环城西路隆桥驿森林公园入口处的旅游驿站,让游客多了个休憩之处。驿站建成公共厕所、休闲服务两大区域,提供如厕、商品销售、旅游咨询、游客休憩等服务功能。旅游驿站只是隆昌市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隆昌市严格对标“天府旅游名县”相关标准,对全域范围内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行体验。
在旅游交通上,市内通往石牌坊、古宇湖两大国家4A级景区的道路已达到三级公路及以上标准,并建成5公里长的旅游风景道和休闲绿道。如今,“绿道+骑步”这一全新的旅游打卡方式,已成为隆昌市民休闲锻炼好去处。
按照“厕所革命”相关要求,隆昌市不断扩大旅游厕所建设数量,提升厕所建设等级和管理维护能力。在各类景区,投资400余万元全面改造提升3A级旅游厕所,进一步提升厕所颜值、丰富功能。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了1个旅游集散中心、3个游客中心和10个旅游咨询点,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咨询、游客投诉、快速处置等服务机制;在智慧旅游方面,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广电+社区+文旅+农业”的智慧旅游示范平台;涉旅服务提升方面,全面开展了全域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全域“三边三化”专项整治等多个净化旅游市场环境行动,并组建500人旅游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
融合发展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隆昌市重点文旅项目——云峰关森林公园部分区域甫一开放,成为游客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近年来,隆昌市大力推进农文工旅融合发展,成功打造出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新意的旅游新产品、新场景和新业态,丰富了游客体验。围绕“中国西部鱼米之乡”的产业优势,隆昌市建成了一批农文旅相融合的稻渔农业生态观光园区,成为了众多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寻觅乡愁记忆的新选择。
在石燕桥镇三合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园入口处正在打造的特色景观墙格外引人瞩目。“我们有丰富的土陶文化、茶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我们计划把这些文化元素整合起来,形成农工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据石燕桥镇负责人介绍。
“实景剧《遥感牌坊街》将在南关石牌坊古镇常态化表演,届时,市民游客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石牌坊文化、驿道文化和美食文化。”隆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国家工业遗产——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遗址群,隆昌市积极推进3·27车间红色工业文化传承区项目建设;通过全息光影、数字技术、VR/AR等高科技手段及沉浸式、情景化方式,全力提升石牌坊群省级廉洁文化基地建设;聚焦特色乡土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开发出夏布、土陶、藤编等10余项特色文创产品。目前,全市已经培育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体验游、家庭亲子游等一批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启动至今,隆昌市已投资50亿元,先后建成了金沙时代文旅综合体、隆桥驿综合体等10余个重大项目;五星级酒店、“新街里”文旅商业街区、石燕桥镇内荣“双昌”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胡家镇稻渔文化主题生态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观湖精品民宿村、“1958”红色文旅项目等正在加紧落地。这些项目都将成为隆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隆昌市正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力争让文化和旅游业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做出更大贡献,“诗和远方”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