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9日电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在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治理的痛点堵点,创新制度机制和平台载体,探索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样本。
数据显示,在成都今年防疫情、保供电、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等重大任务中,“微网实格”力量共上报处置网格事件216万余件,办理民生实事7.9万余件,关心关爱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4.5万人次,成为问题发现、纠纷化解、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力量。

作为先行先试区,成都武侯区着眼群众自治、突出落小落细,将小区(院落)楼栋作为基层治理的着力点,依托楼栋长工作制,创新推进党建引领微网格治理。
所谓“微网实格”,即保持现有网格工作层级不变,着眼楼栋、单元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形成社区总网格、片区一般网格、楼栋微网格“三级划分”和专属网格“自主划分”,即“3+1”“微网实格”治理架构体系,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精细化。
配齐楼栋长,成为武侯区创新探索社区“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的“先手棋”。在选优配强专职网格员基础上,一大批微网格楼栋长从本小区楼栋的党员、业委会成员、居民小组长、退役军人、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等群体中择优产生,让身边人管身边事、大家事大家管。

据了解,武侯区按30户至100户标准划分微网格6039个,从居住在该微网格内的党员、居民骨干、居民小组成员中选配楼栋长6039名,同时发动该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向楼栋长报到3021名,积极挖掘培育志愿者协助楼栋长开展工作,基本形成“1名楼栋长+1名在地党员干部+N名志愿者”的微网格治理力量体系。
“在这里,并存着拆迁安置房、散居自建房、新建商品房等多种类型小区院落,尤其遗留着18个小产权房小区。”面对这一难题,龙井社区党委书记李涛坦言,亟需激发社区共治活力。
最初的改变发生在2019年。龙井桂苑小区筹划成立了“宜居共建促进会”,51位单元长被纳入“促进会”主要成员,在党支部领导下,牵头院落居民自治和公共管理事务。
据悉,目前龙井社区已经建立自治小组14个,挖掘小区院落楼栋长300余名、骨干140余名、居民代表100余名,通过坝坝会宣讲、上门走访等形式开展工作,已建立起全覆盖、长效化工作服务机制。
为做实工作保障,武侯实施了楼栋长身份“一证亮明”、微网格“一图全览”、队伍“一表全清”、民情“一册掌握”、信息“一栏全知”等“五个一”工作标识的统一,让楼栋长在信息上传下达、解决居民难题及应急事件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疫情防控到安全排查,从日常生活到安全保障,吉福社区运用“微网实格”这一机制,促进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加强对基层网格的赋能和支持。网格员、楼栋长深入到社区的“毛细血管”,让小区治理越来越精细化、服务越来越人性化。
据悉,围绕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武侯区形成楼栋长联系发动居民群众等7项职责任务。以670个“社区—楼栋长”线上群和5525个“楼栋长—居民”线上群为依托,建立“上下贯通、直达末端”的宣传动员机制、“居民有需、及时回应”的诉求响应机制、“楼栋发现、分级响应”的问题处置机制。
除了老旧小区改造,“微网实格”治理新机制也在防疫情、战高温等攻坚时刻发挥了明显作用。
在社区疫情防控中,武侯区以楼栋长为骨干,发动居民志愿者1.8万余人;为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武侯各社区通过动员物业、楼栋长、志愿者队伍,以线上线下等方式对居民节约用电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为大力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小区(院落),武侯区依托全域的楼栋长和居民线上群,全力营造小区(院落)齐创共建浓厚氛围。
当前,武侯区优选在地居民骨干担任楼栋长,全天候开展社情民意收集、居民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让治理网格耳聪目明、即时响应,“群众有事找楼栋长”的效应正逐步形成。
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看,“微网实格”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探索,是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有益实践,以聚沙成塔、汇涓成流之势,实现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让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也使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持续增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