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国际博物馆日”成都青羊亮点多
2023年05月18日 16: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吴平华)红领巾陶艺学正式挂牌、馆藏书画修复成果展上新、线下公益讲座开讲……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成都青羊区文体旅局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多元的文博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

  助推馆校合作

  红领巾陶艺学院正式挂牌

学生们正在开心体验。成都青羊区文体旅局 供图
学生们正在开心体验。成都青羊区文体旅局 供图

  当日,来自成都市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早早地就来到青羊区范围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20名少先队员们参观了博物馆的三个展厅,讲解员把成都平原最早的陶器,到秦汉时期的陶构件,从川西名窑青羊宫窑的青瓷,到唐宋时代成都窑场的白瓷、黑瓷生产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小朋友们对陶瓷有了基础的了解。

  随后,红领巾陶艺学院挂牌仪式在隋唐窑址博物馆举行。隋唐窑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红领巾陶艺学院全力搭建博物馆与校园师生互动的平台,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走近陶瓷文化艺术,畅享博物馆多元公共文化服务。

  青羊区文体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青羊区文体旅局搭建成都市实验小学与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的合作桥梁,助推馆校合作,联手举办红领巾陶艺学院挂牌仪式。希望通过博物馆与教育互动,构建学校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第三课堂”的作用,促进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为广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挂牌结束后,在陶艺老师指导下,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还参与了陶器制作,拉坯、提拉、扩口、收口……孩子们脑洞大开、自由发挥,亲自制作出了陶盘、陶罐、小兔子等独一无二的陶瓷作品。

  不同时期成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各式各样的陶瓷的用途是什么?5月18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专家袁维玉作为主讲人,在博物馆内开设一场《陶瓷与古代成都人的生活》专题讲座,从成都平原考古出土的陶瓷文物出发,透过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器物,带领观众穿梭时空,重现数千年来不同时期成都人的生活面貌。

  古韵新生

  馆藏书画修复成果上新

学生们正在参观。成都青羊区文体旅局 供图
学生们正在参观。成都青羊区文体旅局 供图

  18日,《古韵新生——成都市青羊区文物管理所藏书画修复成果展》在青羊区文管所开幕。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第一个单元《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书画修复基本情况》,讲述了书画修复的基本情况,书画在传世过程中,收藏保管不善或自然老化等都会影响其寿命和艺术价值。书画修复,如病延医。

  青羊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成都市青羊区文物管理所馆藏书画类珍贵文物33套(89件),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书画经长时间悬挂、卷折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折痕、断裂、水渍、污渍、动物损害、微生物损害等病害。从去年开始,青羊区启动了书画的修复工程,修旧如旧历时半年之久,经拼、洗、揭、补、全色接笔、嵌折加固等十几道工序,方能再现神韵。

  在展览的第二个单元《古画新生再现华光》就能看到书画修复成果展示。

  展览精选蜀中三张之一的张善子(号“虎痴”)之作、蜀中五老七贤之一赵熙的行书,以及其他蜀地名家佳作,荟萃一堂,尽展芳容。

  其中,张善子是张大千的二哥,痴迷于画虎。张善子甚至亲自饲养老虎,近距离观察作画。为此还养了一只幼虎,日日与虎玩耍嬉戏,对虎的脾气、习性了如指掌,他所画的老虎,传神逼真,笔墨精妙,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在展厅能看到《张善孖卧虎图轴》的真迹,感受他笔下虎的传神。

  “中国古代书画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了深邃的东方艺术理念,历代书画珍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千年,都离不开书画修复。”青羊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介绍青羊区书画修复的基本情况,展示书画修复的成果,希望观众可以感受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匠心之美。

  展览时间:2023年5月18日——2023年6月18日(每周三下午14:00——17:00开放,每周六09:00——17:00全天开放),参观展览须提前预约哦。

  据了解,不能到现场的书画爱好者可以关注青羊文博微信公众号,青羊区文管所选取了部分书画进行线上展出,让公众共享这场文化盛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