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9日电(吴平华 余浩)出行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道路交通的便捷舒适与否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低。作为“珙县南大门”川滇交界的最前沿,珙县王家镇对外道路交通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各级干部的走访中,道路交通问题却是群众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乡镇公路老化失修、道路狭窄通行困难、基础配套设施薄弱”……一系列问题从走访中“冒”出水面。群众盼的,正是干部干的。乡村因路而畅、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因路而兴。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解难题 融洽干群鱼水情
路是无言的丰碑,它沟通的是心,连接的是情。道路的建设通了民心,顺了民意,也进一步融洽了干群鱼水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在王家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投资7000万元的王家镇城乡管网一体化项目,目前通过10个月施工,已完成1.5公里主干道管网下地、道路黑化。接下来,将启动场镇水厂征地及入户水管建设、老街小巷黑化以及部分民房风貌整治,再经过6个月的努力,在川滇交界、珙桐花盛开的王家镇,将呈现出一派新的繁荣景象。
珙县2023年中央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柏杨村毛家湾至四里坡生态园区道路)、徐家村至四合村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项目(王家镇至筠连大雪山镇道路)是我镇连接外地的主要道路。在“路烂得不像样,坑坑洼洼。下雨天走,还溅一身泥。”回想起以前的老路,四合村村民一肚子的苦水。
谈起修路,家住王家镇柏杨村的杨志华感触更多的是干部作风的变化。今年7月,王家镇连降暴雨,导致“柏杨村2社—3社”的道路出现塌陷,附近100多户村民只能绕道而行。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至少要很多天才会有反应。”让杨志华意想不到的是,镇上和走访单位的干部第二天上午便来到现场进行察看。几天后,道路便修缮好,通车过人了。“现在走访形成了风气,干部们经常到家中唠唠家常,甭提有多热情了!”杨志华忍不住地竖起大拇指。
破瓶颈 托起致富新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条条道路的建设在给群众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农副产品走出封闭的山村,走向开放的市场,让资源变成财富……
“路修好了,家里的山干货、高山腊肉、小米辣能方便运出去就更好卖了。”看着自家门前正在铺设的道路路基,王家镇和平村村民杨正银满心期待。
和平村是珙县王家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也是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村,由于封闭落后的交通条件,当地的经济发展一度成为“困局”。“山里头都是好东西就是运不出去,货商也不愿进来。”和平村党支部书记邓正奎说。
修通一条公路,繁荣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解决出行难是群众的心声,也是迫切的愿望。一年来,王家镇坚持“修路是基础,管护是关键”的理念,辖区道路定好责任人,划出时间线,全部安装“路长制”责任牌,安全措施和警示提示等。同时不定期开展道路违建拆除联合执法行动,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建,切实做到日常管护到位,实现了全镇道路建设管护专业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铺下的是道路、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幸福。路在脚下延伸。今年,全镇已投入资金2205万元,新修道路16.3公里。一大批道路相继建设或通车,极大方便了周围群众出行。在道路建设中,各级干部正以最饱满的姿态,坚守在修路的最前沿,以实际行动把满意写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