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减负担解难题 四川财政助力民营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3年10月09日 19: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9日电 (吴娟)今年以来,四川财政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通过资金支持、减税降费、融资担保等举措,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担,缓解融资难题,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有力财政支持。

  强化财政资金支持

  据介绍,四川财政通过资金政策引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推“转企升规”。四川省级财政统筹安排工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资金,下达资金1.83亿元,支持各市县兑现2022年度“转企升规”财政激励奖补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四川财政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按上年度研发投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给予后补助支持,对开展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的市(州)给予奖补。今年安排科技资金6484.2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图为减税降费受益企业广日电梯(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财政厅 供图
图为减税降费受益企业广日电梯(四川)有限公司。四川省财政厅 供图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四川财政完善《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细则》,整合教育、工业、科技等相关专项资金,今年安排3.6亿元支持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20所高校与铁骑力士、通威太阳能等民营企业在内的20家规上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攻关等项目合作。

  支持参与政府采购。四川财政综合运用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今年上半年,四川财政授予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630.5亿元,占比达86.3%;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政采贷”,今年1-8月为供应商累计发放信用贷款41.7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占比达64.1%。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四川财政围绕减轻民营企业发展负担,积极落实税费支持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持续强化税费优惠。四川财政落实延续优化完善的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微企业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等;创新出台车辆通行费优惠、免征特困行业上半年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增强政策叠加效应。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释放税费优惠政策红利485.9亿元,初步估算,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退税减税降费金额占比85%左右。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四川财政牵头召开省级部门专题联席会议,会商研究减税降费测算分析、配套举措等具体事项,形成部门合力逐项抓落实。系统梳理中省出台的民营经济税收政策,编印《四川省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指导市场主体用好优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落实阶段性降费政策。四川财政继续顶格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自2023年5月1日起,全省失业保险费率按1%执行,工伤保险费率按基准利率的80%执行,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预计全省今年将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约90亿元。

  深化资金引导带动

  据了解,四川财政聚焦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发挥,“四两拨千斤”带动金融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图为省农担公司支持的魔芋种植基地。四川省财政厅 供图
图为省农担公司支持的魔芋种植基地。四川省财政厅 供图

  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四川财政通过财政贴息,支持设立“支小惠商贷”“助农振兴贷”产品。1-8月,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支农支小低利率贷款492亿元,有效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成本;四川财政提前预拨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至400万元,1-8月,引导全省银行机构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近49亿元,同比增长50.36%,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超7.1万人。

  强化贷款风险补偿。四川省级财政安排风险补偿资金3.4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为1588家科技企业发放“天府科创贷”超100亿元。投入9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169户文化企业提供“天府文产贷”11.2亿元,支持民营企业贷款金额占比达83%,有效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四川财政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管理,实施“一低一高”考核,推动融资担保增量降费,本年度新发生民营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担保业务平均费率降至0.84%。四川省农担公司创新蜀担快贷“小微易贷”“小微提额保”等系列产品,1-8月新增业务中,小微和“三农”业务占比94.15%。

  优化再担保费用让利。上半年,四川省再担公司通过实施阶梯型收费政策等措施,再担保费减免、返还等降费让利1130.57万元,再担保费率低至0.17%;8月末,四川再担保合作业务综合融资成本由去年的6.18%降至5.82%,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