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4日电 2023天府书展13日在成都开幕。在本届天府书展主展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了“秦汉货币看四川”座谈会。知名历史研究者、《青铜资本》作者刘三解受邀前来,讲解四川与货币的历史渊源。

座谈会上,刘三解表示,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贝壳正是商周时代王室赏赐贵族的财富——金、贝。这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雏形,也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特殊之处。不同于西方货币史的书写逻辑,中国货币诞生自贵族“礼尚往来”中的礼物“币”,并逐渐演化为价值尺度,而非交易的媒介。而青铜这种可以铸造礼器的金属,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恰恰经历了物以稀为贵到海量供应的价格革命,成为由“币”到“货币”的捷径桥梁。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来自北宋年间四川的“交子”,交子和青铜作为货币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对此刘三解说道:四川交子其实和青铜货币的“儿子”——铁钱息息相关,但当交子经宋、金、元三代发展,最终变为纸币宝钞后,曾短暂替代了青铜铸币的流通。
除了“交子”,刘三解指出,四川与货币的渊源远比我们想得更广:如四川的铜矿在秦汉易代、文景之治中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四川的铜矿促成了秦国的崛起,也是秦汉王朝最重要、最稳定、最基础的古铜矿区,使得定都于关中平原的秦汉王朝得以在与函谷关以东的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比如,汉文帝允许百姓铸钱,其宠臣邓通冠名的“邓氏钱”与立国二十多年的“吴王钱”抗衡,“邓氏钱”就出自四川邛崃铜山。
在互动环节,现场读者就“历史上货币那些事儿”展开了热烈提问。刘三解从历史制度、时代背景等多维度做了生动有趣的解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