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传承文脉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23年11月01日 15: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吴平华 鄢伟 曹礼芹)古籍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简阳市图书馆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两个结合”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修复中。 简阳融媒 供图
古籍修复中。 简阳融媒 供图

  “心”呵护 传承好古籍所蕴含的文脉精神

  走进简阳市图书馆古籍书库,只见工作人员带着柔软的白手套打开樟木柜门,一个个雕版惊现,一页页古籍似一群从过往走来的信使,接续着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脉。在取存雕版时,工作人员都轻拿轻放,细心呵护。

  由于雕版材质都是木头,保存起来非常困难,成为传世珍稀。目前,简阳市图书馆珍藏了483个。为了保护它们,简阳市图书馆还上了“硬核”举措,配享上古籍文献柜、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空调、除湿机等。其实这只是该馆加强古籍保护的生动实践场景之一。

  古籍是构建地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简阳自古被誉为“蜀都东大门”,素有“天府雄州”的美誉,在两千多年的建置史中,创造了灿烂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古籍资源,简阳市图书馆馆藏古籍434种11725册。为“呵护”这些古籍,简阳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全面清理,配置了相关设备,制定了《古籍书库安全制度》《古籍书库工作职责》《古籍书库应急预案》《古籍阅览须知》等制度,同时,相继修复《简阳县志》《唐书》《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百卷附续集十一卷附别集十集》等200余册,并将修复好的简阳县志24本共2638页冷光扫描成300dpi分辨率的高清数字版本,形成具有简阳市特色的古籍资源库。2020年更是入选第二批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目前正实施《古籍保护三年工作计划(2023-2025)》,今年已完成古籍普查登记。

  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传承需要载体,古籍无疑就是载体之一。简阳市图书馆正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传承古籍所蕴含的文脉精神,彰显一座城市从远古走来在美丽,擦亮着简阳悠久的历史光环——雍陶、薛涛吟咏简州大美诗篇千古流传,李淳风预言千年事成就千古奇谈,“简州四状元”才高八斗留下千古佳话,罗淑、周克芹书写巴蜀大地享誉当代文坛等灿烂的人文。

  “活”运用  讲好从“故纸”走出来的好故事

  乾隆年间《简州志》载:“天下猫两耳,惟四川简州猫盖,轮廓重叠,两大两小,合成四耳也”。

  简州猫被誉为神猫,曾经家喻户晓。简阳市图书馆馆藏的简州猫刻板更是栩栩如生。“我们打算请专家对它的价值进行鉴定,要是可行,我们准备围绕简州猫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推广简阳故事、弘扬天府文化。”简阳市图书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古籍从历史走来,如何让其在当代“留下去”“活起来”,不仅要保护古籍外在的纸质本体,更要延长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力,通过对古籍资源的整理再造、挖掘研究与开发利用,扩大古籍的宣传力度,推动古籍在新时代彰显更大的生命力。近年来,简阳市图书馆不断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及时将修复好的古籍资源冷光扫描成高清数字版本,建立形成具有特色的古籍资源库,提升读者对古籍资源的感官体验与利用率,每年分期分批对部分古籍进行展览,截至目前共计展出完整的《简阳县志》12场次、《唐书》8场次、拓片10场次,使古籍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利用。同时,通过对宏缘镇村民晋华松捐赠的《晋氏族谱》的收藏、修复,讲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简州刘氏三溪的荣光、简州八景的独美、牟氏双孝子的感动……古籍里故事很多,简阳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特色文献服务,也呼吁市民朋友多关注简阳,关心简阳古籍保护运用,让本土珍贵的文献资源得以收藏、传播、传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