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日电(吴平华 张新)近日,在宜宾市的田间地头,再生稻谷灿烂金黄,收割机来回穿梭,轰鸣声响彻田野,各区县丰产喜报频传,水稻、玉米等重点秋粮作物最高亩产破纪录……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宜宾通过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以“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实现了稻粱满仓、“丰”景无限。

政策发力:高位推进多措并举
“去年宜宾遭受严重干旱,今年又遭遇了春旱,2023年全市秋粮实现恢复性增长来之不易。”宜宾市粮油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郭威介绍,保障秋粮丰收离不开重农抓粮的扎实行动,宜宾市委、市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大春满栽满种确保完成全年粮油生产任务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并先后5次召开抗旱保春耕会商研判会、工作推进会、生产现场会,强力推进粮食生产。

“宜宾克服了春旱影响,在6月底实现大春满栽满插,水稻栽播面积稳中有升,玉米、高粱、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加。”郭威说。
同时,宜宾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构建种粮农民收入机制保障。今年市本级乡村振兴预算安排8.83亿元,其中支农专项资金5.42亿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稻谷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到户惠农补贴资金5.3亿元。
宜宾还在四川省范围内率先制定种粮大户补贴实施方案,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规模由30亩以上调整为20亩以上,将补贴品种扩展至所有粮食品种。预计2022—2024年市、县财政将投入2千万元,用于支持20亩—30亩种粮大户发展。此外,宜宾提升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保险承保覆盖率达到了90.2%,再创历史新高。
藏粮于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宜宾市级财政投入7974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27.2万亩。宜宾排查、整治撂荒耕地7.44亩,治理流出耕地19.71万亩,已全部恢复用于种粮。
对低质低效经果林,宜宾实行腾退种粮政策,已制定农业种植园地5年优化改造方案,采取直接还田种粮、间套作种粮、轮作种粮等3种整改模式,计划2027年完成全部整改,目前全市已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11.25万亩。年底前,在高县、江安、屏山、珙县还将完成近万亩低质低效经果林腾退,全面恢复种粮。
对无力种、无人种、无法种的耕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收等形式,农业国有(集体)公司已兜底种粮4.02万亩。
通过玉米(高粱)地间套种、经果林间种、田坎边种等方式,宜宾实现大豆复合种植39.1万亩,大豆面积净扩种面积4万亩以上。
藏粮于技:关键技术到田重点示范带动
10月11日,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江青山和叙州区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彭洪等农业专家来到三江新区江南镇的宜宾市万亩“天府粮仓”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
这是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打造的“吨粮田”高产攻关样板田,集成应用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增施粒芽肥、肥水耦合优化调控等技术,旨在突破宜宾“中稻+再生稻”科技示范样板田的高产水平。最终,测产结果令人满意——“再生稻亩产达到457.8公斤,加上头季稻‘创纪录’的749.62公斤,两季稻突破了1200公斤。”江青山说。
宜宾目前已引进和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四川天宇种业有限公司、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等专业团队开展超高产试点示范,分别创造了水稻806.97公斤、749.62公斤和玉米618.8公斤的单产纪录。
为提高单产,“藏技于粮”,宜宾市级优选推介宜香优2115、宜香4245、宜糯红4号等优质粮油品种26个,发布《杂交中稻—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五粮液定制酿酒专用粮生产技术规范(2023年版)》等粮油生产主推技术规范32项,开展技术培训683期,培训12.36万人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到田率。同时做好重点园区示范带动,目前宜宾已布局建设优质粮油高产万亩示范区7个,中稻+再生稻“吨良田”千亩示范片5个,大豆玉米“双高产”百亩示范点10个,根据测产验收情况,示范点粮食单产均高于统计单产10%以上。
据悉,宜宾还将进一步守好“天府良田”,继续建设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天府粮仓”宜宾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60万吨以上;到2030年,示范区基本建成,粮食产量稳定在262万吨以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强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