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共建共享:幸福新翠屏可感可及
2024年01月15日 20: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5日电(吴平华 蒋雪梅)近年来,宜宾市翠屏区用心用情、全力以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政策更加充分、教育医疗更加优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日常出行更加便利....。.一桩桩民生实事,于贴心处落地、于细微处着眼,将翠屏区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托起了翠屏百姓“稳稳的幸福”。

人居环境越来越美。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人居环境越来越美。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在这里既找到了一份工作,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规划了职业方向。”应届毕业生程思雨在翠屏区“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招聘会中收获满满。“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全方位、多频次、高密度、不间断开展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直播带货等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充分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夯实最大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翠屏区在全市率先建成零工市场、率先启动“一刻钟就业圈”平台建设试点,累计新增就业4.45万人。同时全区兜底保障各项数据呈增长态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持续提高。出台廉租房保障、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特殊救助等政策,扎实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零工市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零工市场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翠屏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连日来,位于岷江新区北部片区的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校园部分风貌已经逐渐呈现,该项目为宜宾最大单体教育基地,预计春节前达到交附条件。“听说修建的新校区环境更美,教室、宿舍、食堂更加宽敞,我和同学们都十分期待。”学生刘若溪说。

  教育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翠屏区聚焦学生入学、入园等问题,坚持教育规划优先、资源配置优先,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学前教育方面,新建(回购)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学位2700个。义务教育方面,新(改扩)建学校31所,新增学位8580个,打造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5所。普通高中方面,一曼中学新校区、宜四中新校区高中部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600个,推进五育并举改革试点,翠屏美育工作经验先后多次在全国作经验交流。

  “环境和医生服务态度都很好,对我们住在江北的市民来说,确实比之前方便多了。”市民周倩第一次走进宜宾市翠屏区妇幼保健院岷江新区院区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健全完善医疗体系,是筑牢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翠屏区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总投资13.1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李庄同济医院放疗中心、中医医院二期等医院。建设有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药示范县、市三医院“三甲”、区妇幼保健院“三乙”创建工作通过现场评估。同时狠抓疾病预防控制,荣获全国肿瘤登记工作进步奖,创成全省疫苗临床研究基地。

  “最近这两年,老城区修了不少小巧精致的公园,轻运动中心、江北的五星公园,都很漂亮。推窗能见绿,步步有美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幸福。”经常爬翠屏山的梁先生说。

  近年来,翠屏区不断推动城市建设,精雕细琢城市空间,精致嬗变处处可见,城实颜值不断刷新。持续推进“三百工程”建设,建成口袋公园89个、城市绿道85公里、体育场地86个,锁江石文体公园、人民广场体育公园等建成投用。整合各类资金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6个,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农村宜居品质全面升级。

  在合江门街道北门社区的首城食堂,每天清晨来吃饭的老年人络绎不绝,“这里就餐环境干净卫生,老年人还能享受爱心价,我和街坊领居在这里一起吃吃饭,摆摆龙门阵,每天过的更加充实。”居民陈远蓉说。

  除了老年食堂吃的安心、居家养老服务站过的舒心,家庭医生签约、电子课程培训、民政救助等服务精细化解决老年群体“衣食住行医”等问题,晚年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六个新翠屏”提出以来,翠屏靠爬坡过坎的努力,靠踏踏实实的奋斗,步履不停,一路向前。未来,翠屏区将以全力做好城乡居民增收工作、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动力点”,将这趟幸福新翠屏列车稳稳驶入“快车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