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北川:非遗巧手“造龙”贺新春
2024年02月03日 11: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3日电 (周永珩  张延)近日,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一件件草编龙作品在指尖翻飞中逐渐成型,精美程度令人赞叹。这些草编龙都是由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残疾人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草编龙的龙眼炯炯有神,龙须充满张力,整个造型十分威武,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龙的威严和力量。

草编龙。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草编龙。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北川羌族草编主要采用羌山自然生长的棕榈叶,通过采摘、筛选、清洗、蒸煮、晾晒等工艺处理后,经过搓、揉、捆扎、打结、缝制等手法进行编织,每件编织出的成品都栩栩如生。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制作草编龙的订单越来越多,这几天都是日夜赶工。”残疾人王兴碧兴奋地说。

  据悉,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建立以来,带动8位残疾人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春节前夕制作近1850件作品,卖出420件。

  “这些草编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富贵、幸福和美好的象征。因此,草编龙也承载着这些美好的祝福。”羌族草编传承人黄强介绍说。

  黄强从2004年开始从事草编研究创作工作,为进一步了解草编技艺,虚心向老一辈的手艺人请教学习草编手工技艺,收集了近百件样式各异的传统草编作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黄强针对编织手法也进行了改进,总结出一套属于羌族草编的编织技法:套圈打结法、挑压法、斜折法及接叶技术,使编织的物品更加精致。而且还编写出版了《羌族草编》一书,填补了羌族草编无正规出版物的空白。

  除了草编龙之外,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还有草编摆件、挂件、组合盆景等产品。羌族草编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草编不仅是羌族人民传统技艺,更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羌族草编已走出国门,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来到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体验草编的过程,感受龙的文化和力量。”黄强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