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30日电(吴平华 王新 曾钰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宜宾市叙州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了一批“组织共建、产业共富、人才共兴、利益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效成果显著。

随着气温回升,各地的春耕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叙州区观音镇宋显村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旋耕机来回穿梭,高效而精准地完成着松土、碎土的任务。在旋耕完的土地上,村民们熟练地操作着播种机进行播种。而在另一边的“稻药轮作”基地上,1000亩川芎长势喜人,目前已经完成前期各项管护工作,即将进入收获期。待川芎收获后,村民将进行水稻种植。
据了解,宋显村现有稻药轮作川芎基地1000亩,将在四月底收获,预计产值能达到250万元。接下来,该村还将发展500亩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规模。

宋显村地处丘陵地带,田块零星散布,规模化种植困难重重。为做好撂荒地整治工作,村“两委”积极对上争取扶持资金,先后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农业社会服务农机队,流转1000亩土地,购买了14台农机。通过“稻药轮作”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双管齐下,全村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2023年,宋显村集体经济收入166.79万元,比上年增长446.85%。
党建引领,头雁争先。柏溪街道南京村有着悠久的大头菜种植历史。2023年以前,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薄弱、市场渠道不畅、品牌效应不足等多重因素,大头菜产业一直未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村民们的收入也始终徘徊在低水平。为此,南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昭凯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党员、群众反复讨论,分析研判,最终确定建立大头菜从产到销“全链条”产业的发展目标。2023年8月,南京村在原有的“党建+专合社”的发展模式下,成立了宜宾蜀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农副产品收购、生产、销售和水产养殖、销售业务,以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和集体田地为抓手,通过对上争取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资金和城乡基层治理专项资金175万元,建成了2000平方米大头菜加工厂和50亩稻虾基地,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柏溪街道南京村村民尹昭祥是大头菜种植户,也是大头菜加工厂的工人,看着现在村子里的变化,他非常高兴:“大头菜加工厂办起以后,我们卖菜不难了,还能在大头菜加工厂打工,一年能赚到五、六万元,村集体每年还要分红,我非常满意。”
据了解,南京村大头菜加工厂日产出成品可达2000斤,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远销全国各地。眼下,南京村50亩稻虾基地已投入2000斤虾苗,预计两个月后进入收获期。全村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20余万元,带动全村500余户村民预计增收60余万元。
柏溪街道南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昭凯表示:“下一步,南京村将持续通过党建引领,在大头菜加工厂方面增加生产品种,,稻虾养殖方面扩大种植规模。另外,计划发展500亩水果种植基地,打好近郊旅游和民宿相结合这张牌,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叙州区通过聚焦规划联动、政策联动、项目联动、监管联动,因村施策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探索出资产盘活型、产业发展型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全区29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9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33个,50万元以上的村83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