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日电 (吴平华 文良炳)近年来,珙县珙泉镇坚持党建引领,借力该镇全国十佳文化馆的名片影响力,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群众文化理事会”,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优秀示范项目,推动党委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潜移默化推动群众文化从“基本需求”向“提升质量”转变,润物无声“送文化”进村入户“入”人心。
珙泉镇中心村的一对邻居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鸡犬相闻但不相往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该村党组织和农民文化理事会通过精心挑选剧本,特地为他们量身定制、精心编排了一个邻里关系由差转好、互谅互让共享亲情友情的小品《邻里邻居》。经过有意识组织包括这一对邻居在内的村民观看小品,结合剧情与这对邻居分开谈、聚拢谈,最终改变了这对邻居的固有态度,使其握手言和成为了好邻居。通过剧情设置或者故事化、艺术化手法引导、调解,目前,该镇已经成功调解矛盾纠纷90余起,劝和邻里、亲友60余人。
珙泉镇农民文化理事会注重因人而异专业培养,在逐步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的同时,根据其基础和特点,力争将每一个有潜力的农民培养成“土专家”。重点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等形式,吸纳镇内8个文化协会入驻文化站,进一步壮大镇内文艺骨干队伍。目前,珙泉镇有专业文化团队10支、860人,涵盖琴棋书画,吹弹拉唱、歌舞笙箫等各个方面,堪称文化市场“潜力股”。同时,珙泉镇农民文化理事会通过发包形式,转由协会承办镇内的不少文艺活动,有效解决了协会经费不足的困境。此外,协会还定期在文化站、部分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提供义演、义务培训等服务,将文化基础从最基层抓起,让文化深层厚植于群众土壤。
珙泉镇党员干部陶友昌视力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不仅搞好了自身的工作、生活,还争当人们身边榜样,在办公室期间每年编发信息达500多条、近20万字;在文化站期间,全年365天不关门,每天开放时间大于8小时,做到了月月有戏看,天天有活动。
在陶友昌的以身作则、示范感化下,陶友昌家庭人人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家风家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陶友昌的示范率带影响了一批人。2022年春节期间,几名小朋友在该镇文化站读书时,拾得现金1万元,当即商定上交了派出所。后来,文化站通过发布失物招领信息,与派出所、学校等单位联系,终于物归原主,失主送来了大红感谢信。与此同时,珙泉镇通过宣传栏还设置了“珙泉好人榜”“好翁婿榜”“好婆媳榜”等红榜,并相应设置了黑榜,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节目究竟好不好,我们关心的是群众喜欢不喜欢!”基于这一标准,珙泉镇每年都会事先征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形成需求清单、任务清单去重点加以落实。珙泉镇举办的“过年7天乐”,其中3场都是由协会承办,其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珙泉镇鱼竹村的“洛浦民乐团”还被四川省专家评价为“乡镇队伍,县级水平”。同年,由珙泉镇文化理事会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鱼竹人家”在珙县文艺大比武中取得了人气、表演双冠王,珙泉镇千龙千狮巡游也获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