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县法院:高效执结劳动报酬纠纷 当事双方齐点赞
2024年04月11日 16: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1日电 (马艳 陈言超 钟小泱)近日,泸县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高效执结一起劳动报酬纠纷,在成功为申请人执行到位欠款的同时,帮助被执行人企业渡过难关。

  多次讨要无果,申请强制执行

  据悉,黄某等7人原本是一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员工,后来公司后来因市场需求不旺、订单减少、盈利下降等因素,资金链断裂濒临停产,以致于黄某等人的工资被一拖再拖。黄某等人觉得自己付出了劳动却未等到相应的报酬,一气之下便到泸县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了劳动仲裁,最终根据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应支付黄某等7人劳动报酬共计9万余元。

  黄某等人原本以为拿到了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文书,讨要起工资应该更加顺利,然而当他们拿着一沓文书,多次找公司支付劳动报酬时,公司却以目前经营状况困难、暂无力支付为由,屡不兑现。黄某等人最终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现场实地查看,公司有望“重生”

  “以前开办如此红火的一家企业怎么就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带着心中的疑问,执行法官黄泽仲决定到公司去看看。

  走进公司发现,公司30000多平方的偌大厂房内人员寥寥,生产设备全都停工待料。黄泽仲与公司负责人王某沟通后,了解到现阶段公司处境确实相当困难,已处于全面停工状态,现场的寥寥几人都是老员工,他们不求回报坚守在此,也是希望公司能早日重回正轨。

  王某面色沉重地向黄泽仲法官解释到:“目前公司债务较多,暂时还没有找到新的投资人,加上前期的部分订单未回款,确实导致未及时支付欠款。现在公司已将房产全部抵押,也无法通过变卖厂房的‘断臂’方式变现来渡过难关。”原来,该公司以前正常经营时规模较大,能解决不少劳动就业岗位,也一直在助力县域发展;现阶段公司正向政府寻求帮助,政府也在积极与新的投资人进行洽谈,一切是在向好发展。同时,王某也诚恳地向黄泽仲保证:“公司在不断寻找出路,待公司恢复运转、有资金进账后一定会如约支付黄某他们的劳动报酬,决不食言。”

  给予“输血”时间,兑现“双赢”效果

  “如何既有效保障申请人劳动报酬,又能够助力企业复活,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从公司回来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在黄泽仲脑中回荡。几经思考,他认为案件也许还有缓和的余地,便决定再去找申请人黄某聊一聊。

  “公司未按时支付你们的工资做法不妥,但也是事出有因,走到这一步确非公司所愿。目前公司确实处境困难,但他们承诺待公司恢复运转、有资金进账后一定会如约支付你们的劳动报酬。而且,有我们法院为你们做坚强的后盾,你们大可安心。”听着黄泽仲的讲述,申请执行人黄某也感慨:“我们也知道公司现阶段经营困难,之前也在没有发工资的情况下继续在公司工作,但我们也需要养家糊口,没有工资收入生活很困难……”眼看事情有可能出现转机,黄泽仲乘胜追击,与申请执行人反复沟通后,申请执行人最终做出让步,他们愿意给出公司时间去“输血”,同意暂不处置已依法查封的公司名下的资产。

  在公司“输血”的时间里,黄泽仲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随时关注着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也随时将近况向法院如数告知。终于在2023年12月下旬,公司在艰难中复工复产,公司负责人王某说:“机器转起来了,货款也在不断进账,我们一定想尽办法在年前把他们的劳务报酬全部支付到位。”最终,医疗公司按约将劳动报酬如数打入法院账户,黄泽仲随即通知申请人黄某等7人到法院办理领款手续,该系列案全部执行完毕。

  在执行涉企业案件时,泸县法院并未简单采取查封、变卖资产的方式,而是给愿意偿还债务却暂时缺乏能力的企业喘息的机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执行方式,对他们的财产进行“活封”“活扣”,让企业资产“造血生财”“焕发生机”,这样既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又能帮助企业攻坚克难,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了护航营商环境与保障民生权益的“双赢”效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