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4日电 (刘刚 杨奇)“预计今年就能养蚕2至3季,三年后桑叶丰产,一年能养蚕7至9季。”近日,自贡市荣县高山镇太阳村的退役军人、“兵支书”李棋林向前来调研的镇干部介绍,这一片就是太阳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山垦地栽下的20多万株良桑苗。

据介绍,太阳村栽下桑苗的这片地面积200余亩,过去是一人多高的杂草地、杂树地,有的地方还是石板地,十多年都没种过粮食了。
“在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的中省市1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扶持下,向村民流转了这片‘废弃地’。但在扶持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租用了4台大型挖机开山垦地近一个月,造出了这片希望的土地。”李棋林说。
眼下,站在山顶上向下眺望,新翻垦出来栽上桑苗的土地像云梯错落有致,3米多宽的生产道路像腰带系在这片覆盖了黑地膜的土地间,一群村民在空行地里打窝、播种、施肥。其中一名村干部说,桑苗没成林,所以在空行里套种了大豆。
“下半年桑树修剪后,力争再在空行里种一季蔬菜,实现一地多种,一地多收。”当天参加调研的高山镇相关干部这样给太阳村“加码”。
据了解,这批从浙江引种的良桑叫“农桑14号”,可亩产桑叶2700公斤,根据引进的领先技术该村蚕户平均一亩半桑叶养一张蚕,每年可以养7到9季蚕。
“我们当前栽桑200亩,仅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一步。近期还要栽桑100亩,总面积达到300亩。同时还要投资100多万元,在桑园边新建两栋共1400平米的全县第一家全自动化蚕房,力争全年300亩桑园养蚕2700张,年产值实现300万元以上。”李棋林信心百倍地说。
“过去这么多年了,荒废的土地一分钱没有,一颗粮食没收。如今村上搞集体经济发展,土地有了流转费,还可在家门口务工挣钱,以后还可以分红,大家都很有了盼头!”太阳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
“只有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的路才会在脚下延伸。”李棋林说,自己将用“领头羊”的实干,用退役军人的坚毅,全力带领村民在这片“废弃地”里,种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