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3日电 (吴平华 周星 张津瑜)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内核,体现着当地的温度和气质。珙泉镇以“史”起家、缘“文”而盛,全国“十佳”优秀文化站、农民文化理事会发源地等国字号品牌在此孕育而生,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和基础,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既是传承经典的必由之路,也是讲好珙泉故事的先决条件。

从散落到整合 深挖资源是珙泉文化品牌建设的生命源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珙泉镇百姓的饮食、习俗等细节都随着时节传承,是珙泉儿女的共同记忆。二十四节气广场上,清晰地反映着年、季、月、节、候的变化情况,大理石上也依次呈现着立春至大寒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足各村(社区)特色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珙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以“四时八节”农耕文化为基础,透过节气寻找城镇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共鸣,采取“镇办首节、社区办季节、村办月节气”方式,开展了雨水、立春等文化庆典活动,举办了登山远足、品食尝鲜、溶洞纳凉等节气主题活动,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魅力。

农民文化理事会会长任小彬表示,二十四节气是珙泉立足特色、深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做法,下一步也将积极挖掘珙泉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经典标识,讲好袁海扬就义、县城解放、红军游击队在周村等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长存。
从被动到参与 角色转换是珙泉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
长期以来,乡镇文化工作面临着人才缺失、设施闲置、经费不足、供需失衡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珙泉镇动员辖区文艺爱好者的力量,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群众文化理事会”,把设施、设备、经费等交由理事会管理使用,逐步推动政府角色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过渡,群众角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筹办”转变。
正是因为角色转换,将主动权交给了文化主体和群众,大伙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既孕育出一支高文化素养的服务团队,也极大推动了珙泉文化品牌建设。自理事会成立以来,已吸纳了文化协会10个、专业文化团队30余支、乡村群众文化队伍106支,承办辞旧贺岁文化系列活动、二十四节气文化活动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次以上,选编节目《梨园梦》在全省第二届“越舞越好看”广场舞比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最佳人气奖双冠王,并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全国100部优秀文化作品。
从分割到融合 联动发展是珙泉文化品牌建设的长久之策
在中心村乡愁馆内,几个小朋友将何保杰团团围住,好奇地指着地上的老物件问道:“这个是干什么的?”“这个是以前天冷的时候烤火用的,既可以取暖,还可以烧菜烧水。”
这座仿川南民居瓦木结构建筑建于2018年,保存着20世纪本地农村的老式锄头、文房四宝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农家生活原貌。“乡村文化其实渗透在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村子最具辨识度的名片,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何保杰说道,“我们利用乡愁馆、脱贫攻坚展示馆等网红打卡点,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出鲜果采摘游、休闲观光游、民俗体验游等路线,带动人气集聚、产品销售和农户增收,柠檬、蚕茧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1000万元,农户户均收入上涨了10%。”
“随着群众消费品质的升级,大家不只是来看风景,而是想深入体验当地特色,感受当地文化。”镇党委书记汪晓波表示,接下来,珙泉镇将持续加强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种植采摘等,充分开发竹林溪水、山间坝子等自然地貌,打造康养旅游,实现文化深度传承和活化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