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7日电 (刘敏 张立祥)876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上岸,481名退捕渔民全员转产就业……自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措施以来,巴中市平昌县坚决落实《巴中市长江流域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试行)》精神,采用“请上岸”“扶一把”“送一程”等措施,在禁捕退捕工作推进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因户施策 “捕鱼能手”变身“养鱼达人”
家住驷马镇的杨新民,世代靠打鱼、加工鱼干为生。10多年前,他创立了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捕鱼及鱼产品规模化加工。实施禁捕令后,鱼产品原材料供给受限,公司经营困境。在平昌县人社局、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培训班里,杨新民学习到了水产养殖技术,承包200余亩鱼塘,并建立加工厂原材料基地。
“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不仅解决了加工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额外收入,去年水产养殖就获利十余万元。”杨新民说。
笔山镇牛角坑水库养殖基地的水产品畅销平昌各大农贸市场和餐馆酒店,涵水镇水产养殖基地人工养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并销往广东、上海等城市。杨新民并非个例,全国实施禁捕令后,平昌县创新措施,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通过部门联户、专家帮扶、创业就业培训,全县876名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全部“上岸”,端上了“新饭碗”。
转型升级 “低端鱼品”变身“特色精品”
传统杨势风干鱼、风味鱼为纯手工制作,不易规模化生产。建成原材料基地后,流水线的生产给杨新民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
扶贫基地补贴资金和融资贷款为杨新民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不仅有宰杀、清洗、腌制、烘干、分割、包装、杀菌、分装等专业产品生产线,还研发了“鱼酥”“鱼丸”“鱼糕”“鱼籽”“鱼腩”等多种产品。
放下捕鱼工具,投身于产品加工和研发。其产品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四川省名优特新商品”,西部国际农交会“最畅销产品奖”,四川省第十届“四川名牌”产品等称号。依托好政策、好技术、专家团队,公司成功转型,杨新民从干体力活的渔民变身到“吃技术饭”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巴河渔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张金色名片。
联产联动 “单枪匹马”变身“抱团发展”
转型成功后,市场急速扩大、产能极大提高,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又面临原材料供给不足。在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平昌县成立了水产养殖协会。“水产养殖户抱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他水产养殖户产品销路问题,更解决了一批退捕上岸渔民的生计问题。”平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夫妻俩每月能领到6000元左右的工资。”在杨势鲜合鱼汇公司当送货员的退捕渔民张和平很满意当前这份工作。脱掉水鞋穿上皮鞋,两年来,杨新民的公司先后吸纳周边退捕渔民67人就业。
公司还借力抖音、微信、淘宝等电商平台,大力开展产品促销。同时,在周边几大城市设立直销店,在大型商超设立直销柜台,让产品走向千家万户。
在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公司示范带动下,不少当地特色鱼产品也成为市场商品“宠儿”。白衣镇退捕渔民张仕猛,做起了油炸鱼生意,目前有5家连锁店,年收入上百万元;白衣渔庄经营的“全鱼宴”多次被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全鱼宴”餐饮品牌闻名遐迩。
守护河道 “昔日捕鱼”变身“志愿护渔”
到河边走一走,这是杨新民每天的必修课。“虽然不在河里捕鱼了,但与这条‘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情感。”杨新民说,看到河里的鱼多起来了,河水越来越清澈了,他打心里高兴。
退捕后,杨新民自发组织周边退捕渔民成立“新民志愿护渔队”,巡护水域及岸线、制止违规垂钓、协助渔政执法部门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凭借着对捕捞作业和地理环境的熟悉,这支由38名成员组成的护渔队成为震慑违法捕捞行为的一柄利剑。除了日常的巡护工作外,护渔队还承担防溺水、抗洪抢险和应急管理等任务。成立至今,辖区内未发生一起溺水事件。
禁捕退捕,难在坚持、难在坚守。据了解,下一步平昌县将继续开展技能培训,让退捕渔民就近就业创业。同时,设立公益性岗位,推荐退捕渔民担任护渔员、河道保洁员等,配合沿线村组干部,分片区分水域进行实时监管,依法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为实现精准监控、精准举报、精准打击,守护好蓝天碧水筑起一道坚实“城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