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宝妈妇联”情暖妇女儿童
2024年05月31日 18:5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31日电(袁玉华 杨春梅)“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标准做法是双手掌根重叠在一起……”近日,泸州市江阳区“宝妈妇联”邀请江阳区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专题培训,教会辖区更多家庭学会应急救护技能。

  江阳区“宝妈妇联”自去年9月在茜草街道邻府社区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以“引领妇女、关爱妇女儿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服务,积极协助抓好普惠托育、活动开展、妇女就业创业等工作,切实提升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施策,解决托育后顾之忧

  “因为今天我们突然临时有点事,小孩无人照顾,便选择了临时托,这个托育园办得真的好!”近日,邻府社区宝妈王女士对邻府社区开办的普惠托育园赞不绝口。

  去年5月,邻府社区成立了泸州市首家社区普惠托育园,回应居民对家门口专业、经济实惠托育园的需求。

  为了让托育园加大便民化力度,江阳区“宝妈妇联”积极介入,精准施策,收集宝妈对托育的需求,及时向托育园反馈,通过沟通协调,增加了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假日托等灵活多样的托育服务,不断满足居民个性化托育需求,推动托育园与需求端积极互动,为社区婴幼儿家庭提供了体系完整、价格优惠、良性互动的托育服务,促进拖育园长期健康发展。

  托育园目前有大自然研学户外基地10亩,定期在基地组织读书会、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星空电影会、邻里长桌宴等特色活动。同时,为社区家庭育儿提供专业指导,每个月举行两次父母和隔代老人的公益课程等服务,服务孩子、成长家长、幸福家庭。

  在此运营模式下,托育园收费价格比同配置的托育园低35%,实现“幼有所托、幼有善育”,打造了全市“公建民营”社区普惠托育服务样板,解决了众多家长的后顾之忧。

  精准发力,满足妇女儿童需求

  听故事、书画练习、看画册、认识花草树木……近日,在邻府社区书屋,小朋友们直观地感受读书学习带来的新奇与乐趣。

  江阳区“宝妈妇联”针对辖区妇女群众的需求,精准发力,先后举办了家庭健康教育夜校、读书分享会、公益形体课、儿童课外兴趣班等,积极满足妇女儿童需求。

  邀请西南医科大学家庭教育专家团队创建家庭健康教育夜校,每周一二三晚上7点为辖区家长分年龄段开展相关家庭教育课程,目前已举办64期,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解决妇女儿童心理问题8起,沟通解决家庭矛盾3起,成功挽救一名因患厌学症辍学的儿童返回学校。

  成立社区青少年宫,开设美术、书法、舞蹈、军事训练、野外生存等公益课,每期32个班,每周600余名青少年免费参加各类培训,每年为辖区家庭节省课外兴趣班费用100余万元。

  联合致公党在邻府社区打造了致公党书院,拥有书籍1万余册,免费为辖区青少年儿童开放。打造家庭亲子阅读基地,开展阅读、主题讲座、亲子活动等,目前已开展20余场活动、服务500余人,对解决家庭矛盾和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开展公益形体课,目前已上课84节,服务妇女1300余人次,提升了妇女群众幸福健康指数。

  精准服务,带动妇女就业创业

  目前,江阳区“宝妈妇联”有全职宝妈270多名,建立了宝妈群,成立了宝妈集结号志愿服务队和邻小星志愿服务队,实施精准服务,带动辖区妇女就业创业。

  江阳区“宝妈妇联”积极探索全职宝妈群体的灵活就业模式,先后开展了丝网花制作、收纳整理、网络直播、美容美甲、公益课辅导等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相关培训3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成功解决了40多名全职宝妈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今年3月,江阳区“宝妈妇联”积极争取得到泸州市就业局的支持,创建了“就妳娴会”妇女灵活就业工坊,“毕六福油纸伞”为全职宝妈提供油纸伞制作培训和手工计件订单,计件手工可在社区妇女之家完成,也可带回家制作,每月为每名全职宝妈带来平均800元左右的收益,让辖区更多的全职宝妈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同时,江阳区“宝妈妇联”还打造了“美食光”小木屋共享平台,将爱好厨艺、有相关特长的全职宝妈凝聚在一起,共同研究美食并对外销售,带领待业宝妈创业开店。

  “我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做点手工活,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感谢‘宝妈妇联’。”全职宝妈李女士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关注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准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致力将服务做到每一个妇女儿童的心里,让每一个家庭温暖幸福。”江阳区“宝妈妇联”负责人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