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第七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遗保护成果展在邛崃举行
2024年06月01日 14: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日电 6月1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七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邛崃市南宝山镇木梯村举行。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邛崃市南宝山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当日,身着民族盛装的羌族同胞为来宾献上了炙热的羌红。舞台上,羊皮鼓舞、羌族沙朗、羌笛表演、羌族山歌等丰富多彩的羌族原生态文化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非遗展示区中,羌绣、羌笛、来自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的陶器、瓷器、杂件等羌族特色展品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推介环节,更是让游客对南宝山镇乃至邛崃这座古老名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七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场。邛崃市文化馆供图
第七届南宝山羌族集聚区非遗保护成果展现场。邛崃市文化馆供图

  “再一次来到南宝山参加羌族集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我非常高兴。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熟悉,南宝山羌族人民也是我们的家乡人,来到这里对我来说不是做客,而像是回家。”汶川县羊角花艺术团团长说。

  据了解,此次活动分为羌族非遗产品展示、羌族刺绣培训、羌年培训、羌族非遗技艺活态展示和传统表演艺术展演、南宝山特色农产品展销、第十届高山蓝莓采摘品鉴等活动。专程赶来的李先生在活动中说:“我的祖辈就是北川的羌族人,今天能在邛崃再一次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和节目,好像又把我带回了小时候在老家的日子一样。”

  此外,本次活动还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共建外语人才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教学实习基地、非遗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等方面进行了签约,并在直台村挂牌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与中共成都银行邛崃支行支部委员会就组织联建互促、产业融合共兴、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签约。

  恰逢南宝山镇直台村羌年项目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推荐名单,成都市级羌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直台羌寨传习所负责人冯旸受访时表示:“羌绣扎根于民间,是历代羌族人民传承于世的一门手艺,希望通过建立该传习所,一是守护传统技艺,促进羌绣更好回归民间。二是守正创新,对羌绣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打造羌绣特色品牌。现在我们在南宝山小学开展羌绣课程,希望通过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认识非遗、喜爱非遗。”

  邛崃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邛崃市南宝山羌族集聚区为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邛崃市在南宝山镇依托7项非遗项目,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并贯彻“以节为媒”方针,通过举办羌族聚居区非遗保护成果展、南宝山羌历新年庆典、南宝高山蓝莓旅游节等活动,2023年旅游收入突破20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28%。

  据悉,未来,邛崃市将进一步探索“非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巩固乡村振兴,紧扣“天府羌寨·云上南宝”的形象定位,积极融入“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逐步形成常态化文化品牌活动,打造“成都最近羌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