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舟山市定海区和达州市宣汉县“山海联姻”
2024年08月06日 14: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6日电 (张平 符艳)近日,走进位于达州普光经开区的宣汉县正达凯先进智造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建设场景一片火热。作为达州市百亿级项目,正达凯先进智造产业园由浙江正凯集团响应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并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投资兴建,园区分2期建设。

  在东西部协作战略背景下,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和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山海联姻”,以产业为重点,以共富为目标,全面推动两地产业互补、人才互动、劳务互派、消费互通、社会互融,牵手同行共振兴,汇聚成了守望相助的浓浓“山海情”。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56亿元,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62个。

  “正达凯先进智造产业园项目旨在助力宣汉从‘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跃升,项目以天然气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建设PET新材料产业园,完善川渝PET新材料和锂电新能源两大万亿级产业链条。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50亿元,年利税18亿元。”四川正达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叶飞介绍,目前,正达凯乙二醇项目整体工程项目进度约71%,力争10月分布式点火、年底竣工投产。

  2021年以来,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一批批产业加快成势,共赢局面加速形成。4年来,共投入资金8720万元,实施蜀宣花牛、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项目22个,带动70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70万元、5500户脱贫群众户均增收6000余元;集中打造万头肉牛、万亩水果、千亩药材等种养基地9个,推动“蜀宣花牛+优质牧草”成功创建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当前正在加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依托天然气硫磺等资源优势,引进浙江正凯等企业8家,力争打造浙川最大规模智能制造产业园。

  焕然一新的门窗,宽敞明亮的走廊,干净整洁的楼道,温馨安静的病房……走进宣汉县普光镇双河中心卫生院,只见新修建的“定海楼”让人眼前一亮,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浙川东西部协作(定海—宣汉)协作办倾力投入,普光镇双河卫生院“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项目成功落地,占地8688平方米,开放病床110张,医疗服务半径30公里,辐射周边乡镇15万余人,不仅优化了医院整体布局,也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就医环境。

  “环境变好了”“服务更优了”“技术提高了”,自修建好“定海楼”以来,普光镇双河中心卫生院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们有目共睹。院长李相平告诉记者,“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我们医院的基础医疗设施、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全院的业务量稳步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也能得到基本满足。”

  真情实意帮、真金白银投、真抓实干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以来,为有效破解脱贫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宣汉、定海两地还首创建设“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走进宣汉县普光学校,只见浴室、宿舍、操场等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校长谯国站在操场前,看着正在踢足球的孩子们感慨地说:“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投入资金用于学校改造运动场和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后,原本不平整的地面重新整修,现在孩子们在这里活动,宽敞又安全。”

  近年来,宣汉县乘借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建立起了一个个医院、学校等“新阵地”。浙川东西部协作投入帮扶资金2208万元,在教育、医疗和养老领域相继建成极具定宣协作标志的“定海楼”、“和海楼”“山海楼”“福海楼”4个,每年将惠及就医群众10万余人、在校学生近1万人、福利养老近1000人;持续推动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建设,升级打造“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品牌工程,目前已建成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56所,覆盖留守儿童近2万人。

  对于东西部协作来说,人才是关键,加强两地人才交流是推动东西部协作的基础,只有把“输血”变“造血”才是东西部协作的要义。于是,一批批定海的人才前来传经送宝。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教育学院副院长王依群率领12位名校长名教师跨越山海奔赴宣汉,开展送教送培活动。除此之外,定海区还不断向宣汉进行人才“输出”,近三年累计派出干部人才49人次,涉及经济、交通、新农村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宣汉、定海两地不断深化人才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模式,持续深化定宣两地干部人才互派互挂、互学互鉴,推动长效化交流协作服务机制。累计选派优秀干部人才108人次,开展人才组团式服务基层活动60余团次,举办乡村振兴专题研讨培训4667人次,形成调研报告30余份,征集意见建议50余条,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帮扶。

  同时,创新推出“2+1”职教培训和“宣汉海员”培训等劳务品牌,累计帮助570名宣汉学生(海员)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学生(海员)511名,年薪达10万元左右。其创新做法入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