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新网银行举办体艺跨界沙龙 共赴融汇文化之约
2024年08月08日 15: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8日电 当体育文化与传统艺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梨园雅韵体艺同辉”沙龙活动(下称“活动”)在北京市正乙祠戏楼举办,活动通过直播镜头向观众呈现柔道与昆曲、体育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据悉,“梨园雅韵体艺同辉”沙龙活动由新网银行联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清华大学工会读书创作社、北京青少年戏剧影视协会共同主办策划,邀请2008年北京奥运会柔道冠军杨秀丽、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邵天帅、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秘书长付桂生等嘉宾,共同探讨体育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一场关于舞台与体育的深度对话

  此次活动的举办地点正乙祠戏楼,曾承载无数传奇的戏曲舞台,见证一批艺术家的成长与绽放,目睹传统文化的荣耀与延续。活动选址于此,旨在通过直播形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致敬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杨秀丽第一次踏入正乙祠戏楼,她惊叹于戏楼内宏大的空间,并被古色古香的元素深深吸引。常在此地演绎昆曲的邵天帅讲解道:“这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戏楼作为一座纯木质结构的戏台,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非凡智慧。这里的演出形式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界限,没有现代扩音设备的介入,只有演员们纯粹动人的声音,穿透时空界限,直击人心。”

  付桂生谈道:“踏入正乙祠这座历史悠久的传统剧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几百年前的演出。在这里,观众所领略到的那种震撼心灵的艺术冲击力,是任何现代剧场都无法比拟的。正如我十年前首次在此观剧后的感受,至今依然清晰如昨。”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在随后的直播中,嘉宾们围绕“舞台”展开深入讨论。具有丰富舞台经验的邵天帅,分享了舞台对于演员的意义。她认为,舞台无疑是一块试炼真金的砺石,不论规模大小都考验着演员对舞台的敬畏与投入。对艺术有执着的戏剧人会将每一次登台都视为初演。

  回忆起每次站在赛场上的激动心情,杨秀丽表示,赛场也是舞台,展现着运动员的技艺与汗水。在柔道比赛四分钟的激烈角逐中,运动员力求将技战术与判断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诠释。

  付桂生则剖析舞台的广义内涵:“从文化的维度来讲,舞台有一个更广阔的概念。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人人都是一个演员。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独特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共探体育与文化艺术的深层联系

  谈及体育与戏曲的交融,三位嘉宾都有独到见解。杨秀丽认为,柔道服饰的设计坚持着左襟压右襟的古礼,这一细节彰显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柔道中的礼仪环节如立礼、坐礼,与中国武术中的抱拳礼、鞠躬行礼相呼应,这些礼仪是对对手的尊重,更是对古老文化的致敬与延续,展现了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付桂生认为,体育与艺术实为同根同源,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表征,其核心即为“礼乐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便以礼乐并重为基石,体育中的种种礼仪,正是这一传统的生动体现。而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多种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方式。

  邵天帅谈道,无论是戏曲的身段练习,还是武术的气息运用,都是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砺,这些基础训练与运动员的体能锻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技艺间的相通之处。此外,戏曲是中国在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体育与艺术都是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共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活动现场。新网银行供图

  邵天帅现场通过昆曲表演展现了戏曲与体育的相通之处,她所展示的戏曲“童子功”让观众看到身体柔韧与力量的结合,也直观感受到艺术与体育的交融。

  跨界活动点亮体育与艺术交融的火花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体育与艺术的交融尝试,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探索与传承。嘉宾们的分享与体验让观众感受到舞台的魅力与力量,也看到体育与艺术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绽放出的新光彩。

  据悉,通过邀请各界重量级嘉宾,新网银行搭建了一个跨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平台,让体育的坚韧与艺术的柔美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体现了品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融合能力,也为文化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下一步,新网银行将继续秉承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跨界领域合作新模式,让更多主题元素在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并将通过不断举办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空间,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更多高品质、有深度的体验与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